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李揚:全球治理新框架正初現端倪

http://www.CRNTT.com   2013-12-21 09:54:34  


  中評社北京12月21日訊/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學部委員李揚17日在社科院金融所主辦的“世界經濟再平衡與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國際研討會上表示,主要發達經濟體拋棄W T O和中國等金磚國家,開展自貿區談判以及全球六家主要央行之間簽訂貨幣互換協議的行為說明,全球治理的新框架正初現端倪,一個 相關公司股票走勢

  太平洋、大西洋對中國並不特別友好的、新的同盟正在形成。

  全球失衡被認為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一個根源,各國對造成失衡的原因有不同的解釋,有人指責是格林斯潘造成了失衡,格林斯潘把責任又推給世界。

  對此,李揚指出,失衡是一個經常性現象,“上世紀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本來就是一個失衡的體系,這個體系要求貨幣發行國必須出現持續不斷的貿易逆差,否則,就會不斷出現貨幣收緊,美國從60年代末期開始就一直是貿易逆差。”與它對應的依次是日本、德國,亞洲四小龍、亞洲四小虎、中國,最後是大批所謂資源型國家。在失衡的兩方只有美國一方是不變的,他處於主導地位,所以要走向再平衡,美國必須做出切實承諾,發揮積極的主導性作用。

  李揚認為,判斷失衡的原因要從實體經濟和貨幣這兩個層面來看。

  實體經濟層面主要是全球分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必須參加分工和交易,就會出現順差和逆差,其中特別需要注意蘇聯、東歐的崛起,以及亞洲經濟的崛起對全球失衡產生的重要影響。”冷戰結束前,世界是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經濟體和以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組成,雙方都有各自的體系,各自的貨幣和金融體系,但是在蘇聯東歐解體之後,原來實行計劃的國家紛紛實行改革,轉向市場經濟,勞動力翻了一番,大量受到良好教育的低成本勞動力突然湧入以西方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體系,使得整個世界在上世紀後20年,及本世紀初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物價,低利率,經濟高增長的美好時光,塑造了一種新的分工格局,“有的國家用廉價勞動力進行工業化生產,發達經濟體生產貨幣、準則、秩序、高端服務,相互交換,這種交換在一定程度上,一定時期內可以持續,但是當像中國這樣的國家發展起來後,也要向高端、向服務業發展,也要在國際貨幣體系中表達自己的聲音,這個時候衝突就出現了。”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