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馬文化由“政治”到“審美”的流變

http://www.CRNTT.com   2014-02-02 09:58:13  


 
  馬在古人眼裡就成為神的化身,是能接受天意與人德感應的,是能昭示人間吉凶的神化之物, 在世界觀裡已經把龍馬等同於純陽的乾,它是剛健、明亮、熱烈、升騰的代名詞。《易經》中幹脆說“乾為馬”,它象徵著君主,神靈,威嚴,活力,健康,忠誠等等含義,它幾乎成了所有優秀品格精神的代表。

  在古代,作為圖騰的象徵,東部“華夷”的圖騰為“鳳鳥”,而在西部“諸夏”族則以“龍馬”為圖騰。傳說,龍、馬均為鯀之化身,而鯀的祖父為黃帝,古諺“黃帝四面”, 即“黃帝神形,四種面目”,就是黃帝後裔頂禮膜拜的四種圖騰:龍、馬、熊、龜。所以,這“龍馬共體”的神形,就是黃帝一族尊崇的圖騰,謂之“龍翼而馬身,黃帝乘之而仙”。因此,馬所洋溢的類似龍那樣意氣風發蓬勃詢上的陽剛之氣,有效地彌補了古人對龍企盼的缺憾,馬遂成了龍在現實感知領域中的替代物,而“龍馬精神”就是其二者印證最恰切的寫照。中華民族一直自詡“龍的傳人”,素以“龍馬精神”體現中國人的泱泱氣節。

  由“政治”到“審美”——馬勾連起雅俗 隨著社會發展,馬的形象也從單純的傳說延伸到了文學作品當中,其中在《詩經》中,“馬”就是獸類中最有代表性動物之一,在《詩經》中馬字使用次數達50餘次,馬部漢字字數以及使用次數也是獸類裡最多的。

  在《詩經》時代,馬主要用來駕車,馬之駕車主要是用來征戰狩獵和一些王事活動。詩中以馬駕車的戰事共十次,這是馬最重要也是最原始的用途。《說文》:“馬,怒也,武也。”《後漢書馬援傳》:“馬者,甲兵之本,國之大用。”可見,馬在古代與戰事緊緊相聯。《詩經》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其作者對馬的崇拜還表現在對馬的反覆歌咏和描寫上。這主要體現為大量使用形容詞來描摹馬之外形動作聲音神態。通過對馬的特征所作的全方位立體式描寫,馬的高大威猛、強悍善跑的雄姿歷歷在目,躍然紙上。西周時,由於文化較前發達,人們對馬的認知能力大大提高,通過文字描寫就使這種崇拜意識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同時也表達了周代人以大為美,以強健為美的審美情趣。

  自好大喜功的漢武帝引進大宛的汗血馬,馬文化主導傾向由政治性向審美性逐漸傾斜。相傳漢武帝曾作《天馬歌》:“天馬徠兮西極,經萬裡兮歸有德,承靈感兮障外國,涉流沙兮四夷服。 ”托名東方朔的《神異經-中荒經》曾渲染了漢通西域後這種對馬觀照視野的擴大與價值偏移。在“以大為美”且神氛濃鬱的漢人眼裡,“天馬”所散發的異域奇詭風光,更使得馬意象系統與文化風貌增添了壯麗雄奇之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