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歷史探究:茅盾在“反右”運動中

http://www.CRNTT.com   2014-02-09 10:43:11  


茅盾(1896 - 1981),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中評社北京2月9日訊/騰訊評論日前登載商昌寶的文章《茅盾在“反右”運動中》,文章說,如果茅盾的悲劇能夠作為後世的一面鏡子,倒也不失為一種貢獻。但是,在根本問題還未搞清楚之前,在沒有認真清理和反思那段歷史之前,誰又能保證“極左”思潮不再來?誰又能保證茅盾這面鏡子會起到照亮後人的歷史作用呢?文章內容如下:

  1949年以後文化界最初發動的幾次重大政治運動,例如批判《武訓傳》、批判《紅樓夢研究》、批判“胡風反革命集團”等,茅盾基本居於局外人或批判者的位置,所謂事不關己、明哲保身,生存於從來就是叢林社會的中國來說,是基本的生存法則,也是通行的潛規則。然而,人畢竟有起碼的良知和價值判斷,一旦問題超過最低尺度或累積過多,便會產生刺激效應,壓抑久之就要流露,甚至傾瀉。之後的“反右”運動中,茅盾便經歷了這樣一個驚心動魄的時刻,甚至差點陰溝翻船。

一、陷入“陽謀”

  在“大鳴大放”的初期,茅盾大概也是真心相信了最高層的整風動員,比較熱情地參與到其中。據陳徒手《人有病 天知否》摘自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小組記錄:1957年3月全國宣傳工作會議小組會上,老舍發言說:“我的四個小孩都不學文藝。我們寫不出東西,很痛苦,他們都看見了,不願意像我們這樣痛苦,所以他們不幹文藝。一切人民內部矛盾反映到作品中就不可能出現大悲劇,王蒙小說發展下去,老幹部的下場是投河,驚心動魄,這不合人民內部解決辦法。我們的悲劇、諷刺劇不能像果戈理那樣寫,可我們這樣寫出來又不能趕上古典……”話還未完,茅盾接過話頭繼續說:“我有過同樣想法。現在有沒有悲劇?一般說也可以說有的,如官僚主義是思想方法問題,碰得頭破血流,也可寫得痛快淋漓。”對照此前那些官樣的文章,可以發現,茅盾這番話可以說是率性而為、口無遮攔。如果不是“大鳴大放”的寬鬆環境,恐怕茅盾是不會這樣性情地無拘無束地公開表達。

  1957年5月15日下午,李維漢主持召開了民主人士參加的統戰部會議。這一天的會議發言情形是這樣的:最先發言的是馬寅初,他的意見比較“保守”,說的是“民主黨派也要拆‘牆’,學校黨委制不能退出學校”。接著是民革中央常務委員陳銘樞,他同意實行校務委員會,但主張取消學校中的黨委制。然後是茅盾發言,暫且不表。茅盾之後發言的是民盟中央常務委員劉清揚,她雖然大講“不只是揭露,也要提出積極性的建議”,但也從側面中揭示了“統戰部工作,統上不統下,只重視少數上層人物,不關心中下層”、“黨與民主黨派關系很微妙。在雙方不能開誠相見時,也就不能避免隔閡和矛盾”等問題。民革中央秘書長梅龔彬先列舉有人概括的三種機關人事情況是有職無權、有名無實、無名無實,然後說,“有職無權現象目前在機關學校中極為普遍;但是在民革方面嚴重的還是徒有其名而無其實以及‘名’‘實’都無的問題”。這一次最後發言的是民主人士張奚若,他用十六個字總結了政府工作中的四種偏差:“好大喜功、急功近利、鄙視既往、迷信將來。”5月16日的《人民日報》對此進行了翔實報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