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將日軍侵華與二戰捆綁未必是好事

http://www.CRNTT.com   2014-02-15 11:18:52  


 
  日本有學者力求將中日戰爭、日美戰爭統歸為“太平洋戰爭”或“大東亞戰爭”

  1941年12月的日本內閣會議上,決定將1937年7月7日開始的日中全面戰爭,一直到日本對英美荷的戰爭統稱為“大東亞戰爭”。日本戰敗後,盟軍司令部規定以“太平洋戰爭”代稱“大東亞戰爭”。至於戰爭性質,在同盟國一方看來,從1939年—1945年的戰爭是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而日本學界則傾向於將戰爭細化為不同部分。

  日本學者木阪順一郎在1993年發表的《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稱謂與性質》稱,太平洋戰爭經歷了滿洲事變、日中戰爭、亞洲太平洋戰爭三個階段,具有五種性質:“日德意等法西斯國家為撲滅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的法西斯戰爭與反法西斯戰爭;帝國主義之間的相互戰爭;日本獲得殖民地的戰爭;日蘇戰爭是日本反社會主義戰爭和蘇聯反日、反法西斯主義的戰爭。”他在此基礎上,分段討論了亞洲太平洋戰爭的性質和責任。

  無論是將這場戰爭稱為大東亞戰爭,還是太平洋戰爭,日本的一些政客、學者都試圖將中日戰爭囊括其中,給民眾造成一種二戰是日本與美國爭霸失敗的籠統印象。由於日本對中國的開戰的目的、結果都可謂鐵證如山,無法有力地為侵略事實翻案。日美戰爭則不同,日本有充分地理由論證,戰爭雙方無所謂“正義”或“非正義”。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思想基礎,日本地方政府才敢於為神風特攻隊隊員遺書“申遺”。 

  在2005年《讀賣新聞》的調查中,有44%的日本人認為,日本對美國的戰爭“不是侵略戰爭”,超過了認為其是侵略戰爭的34%的比例。對於昭和時期的歷史,回答“非常了解”的人中有74%,回答“一定程度上了解”的人中有74%,認為日本對中國的戰爭是侵略戰爭。而越是對歷史表示了解的人,越認為對美戰爭不是侵略戰爭。

  學界和政界的這些聲音反映在歷史教科書上,影響到日本普通民眾

  學者的研究成果、政客的觀點表達,最終會通過教科書,廣泛傳播出去。隨著戰爭親歷者的日益減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教科書來了解歷史。

  曾親歷戰爭的人越來越少,使教科書對歷史觀念傳播的作用日漸明顯

  戰後幾十年,親歷過戰爭的人相繼去世,年輕一代了解歷史的途徑不再是口耳相傳。還是2005年《讀賣新聞》所做調查,本人或親人中,對先前發生的大戰有切身體驗或記憶的人占全部被調查者的65%,而在1981年的同類調查中,這個數字為88%。回答“有”的人隨著年齡的降低而不斷減少,70多歲的人回答“有”的占85%,60多歲、50多歲的人各占68%,而在30多歲、20多歲的人中只占50%。

  下面在回答“通過什麼渠道知道了先前發生的大戰”這一問題時,說“自己親身體驗和記憶的”有16%,而1981年時是68%。在2005年的這次調查中,回答“從親人那裡聽說”的人最多,有32%,其次是“從學校、教科書”中獲知,有25%。“從電視、廣播”中獲知的有14%。

  由此可知,教科書對普通日本人歷史觀念的形成至關重要。日本政府每四年審定一次由各民間出版社編寫的歷史教科書。1982年,文部省在審定教科書時,將“侵略華北”改為“進出華北”,說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起因是由於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1986年通過的《新編日本史》,說日本侵華是日軍被迫迎戰,而太平洋戰爭的目的則是“從歐美列強的統治下解放亞洲,並在日本的領導下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後來被中國方面認為有問題的教科書,也大都沿襲這些觀點,淡化對南京大屠殺的描寫,並回避慰安婦、731部隊這一系列問題。

  另外,在書籍出版中,企圖“修正”歷史的書也很常見。有人對東京一家書店做過調查,在全部與中國有關的書籍中,內容為負面的占到70%。這些書大約有三類,一是高舉反華旗幟的,如《靠“反日”苟延殘喘的中國》、《中國啊,謝謝你反日》等;二是為戰爭翻案的,如《中國才應該向日本謝罪的7個理由》、《日中戰爭真實的歷史》等;第三是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書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