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城鎮化為何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

http://www.CRNTT.com   2014-03-24 09:12:47  


  中評社北京3月24日訊/《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出,以城市群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這完全符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鎮化一般規律,符合中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基本特征。目前,中國城市群普遍存在重形態建設、輕實質發展的問題,多數城市群其實只是在空間分布上相對集中的“一群城市”。今後,應按照新型城鎮化的要求,著力提升城市群質量,切實把城市群建設成為中國在全球化網絡中具有競爭力的核心節點區域,努力發揮城市群在推進中國健康城市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是世界城市化發展的重要趨勢

  人民日報發表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樊傑文章表示,在世界城市化的早期階段,城市在一定區域的成群集中分布是一個客觀過程、也是一個普遍趨勢。

  城市的集中成群分布產生了一系列好處,也帶來許多新的問題,如:城市間產業結構趨同帶來無效競爭,區域資源壓力和環境負荷增加,大城市病泛濫等等。如何趨利避害,成為城鎮化戰略和空間規劃的重要目標取向。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以提升國家參與全球化的整體競爭能力為指向的效率優先、非均衡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的戰略,城市群就成為非均衡發展、實現效率優先的主要空間載體。

  目前,美國東北部和五大湖兩大城市群集中了全美近40%的人口。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3大都市圈集聚人口、經濟規模占全日本總量都達到了60%以上。英國一半人口集中分布在不足1/5國土面積的大倫敦都市圈。在城市群的發展中,城市群核心城市以培育創新與門戶功能、占據影響力制高點為主旨,城市群區域往往以共同打造優越的人居環境和投資環境、實現產業能力集聚和民生質量提升為主題。美國2050年發展戰略明確提出,把十餘個大都市連綿區打造為支撐經濟可持續發展、增強國家競爭力的重點區域。

  是中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客觀要求

  文章分析,中國適宜城鎮化的國土空間極為有限,城市群作為主體形態是符合中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基本特征的。

  中國三大氣候區和3大階梯地形,構成了中國自然地理環境的基本格局,使土地和水資源成為影響中國城鎮化戰略格局和主體形態選擇的主導因素。根據《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評價,中國人均土地面積7200平方米,是歐洲的一半,不到美國的1/4。在土地總量中,中國平原面積僅占12%,美國和歐洲則分別為40%和59%。此外,中國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8%,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綜合分析,中國東中部季風平原區,中西部河穀河套、盆地和山前衝洪積平原等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比較適合城市發展的區域。目前,中國形成的主要城市群也都分布在這些區域中。

  這些區域同時也是適宜農副產品種植的區域,從全國整體看,若考慮糧食安全的土地需求,真正可用於未來城鎮化發展的國土面積只有28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國土總面積的3%。因此,大規模的城鎮化發展只能在適宜城市化區域範圍內的有限空間里集中展開。

  目前,中國已經形成的人口和城鎮沿河穀海岸的帶狀集中以及圍繞交通節點樞紐的組團式集聚,客觀上為未來中國繼續以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奠定了基礎。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