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羅天昊:香港影響力將逐漸減退

http://www.CRNTT.com   2014-05-01 09:11:57  


 
   二 香港對大陸已經失去了利用價值

  在解放前,上海才是東方之珠。香港地位並不高。

  冷戰時代到來之後,香港作為自由港,其地位日益險要。

   其時,中國被西方國家以及日韓等國封鎖,由此,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物資運轉的中轉站。以中國在朝鮮戰爭中逼美國停戰的實力,收回香港並不費力。但是,相傳當時中國高層達成一致意見,暫時不收回香港,而將其留作大陸的眼睛和窗戶。由此,香港成為亞洲最重要的港口。其後逐步發展為工業城市。而在當時戰亂不已的亞洲,香港成為很多國家的避難所,如越南南北戰爭,以及抗法,抗美戰爭中,大批的越南難民到達香港,香港由此成為亞洲的王冠。

  而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香港亦迎來其二次騰飛時期,改革開放之後,香港成為中國承接全球產業轉移,融入全球經濟的前沿,由此,香港通過幫助大陸騰飛,獲得了對於自身的巨大紅利。至1997年香港回歸前夕,香港股指漲到了16000點,足足上漲了41倍。

  但是,隨著大陸的逐步崛起,香港的地位相對下降。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工廠,第一次承接全球產業轉移的的進程已告終結。香港已經失去了其改革前沿的作用。而隨著中國其他城市的崛起,中國的對外經濟來往,已經日益分散化,從東北的大連,到天津,到連雲港,到上海港,到寧波,到溫州,以及潮州,汕頭,深圳,珠海,湛江,海南等,到處都可自由進出口。香港唯一的中轉站的作用,已經徹底被廢。

  更為嚴重的是,隨著中國沿海的率先崛起,部分城市已經與香港產生了直接競爭。特別是上海與香港,成為一時瑜亮。

  三  珠三角漸行漸遠
 
  此前,香港是珠三角的絕對核心。

   改革初期,珠三角諸城市,通過承接香港的產業轉移,逐步實現崛起,甚至很多地方被稱為小香港或者香港後花園,如東莞的樟木頭。

  但是,隨著改革的深入,珠三角城市與香港之間的差距,日益縮小。逐漸擺脫了對香港的依賴。

  在中國的國家戰略中,對於珠三角的描述,存在三個層次,從地理和經濟意義上的廣州、深圳、珠海、東莞、佛山、中山、江門七大珠三角核心城市出發,到廣州,深圳,香港三個大中心城市輻射下的大珠三角城市群,再到東部九省加上港澳的泛珠三角,自90年代後期,大珠三角已經取代傳統的小珠三角,成為珠三角發展戰略的核心。未來的泛珠三角發展方略,亦當以此為基石。
  
  目前,香港在珠三角的優勢,亦被稀釋。珠三角大陸部分形成了以廣州、深圳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東莞、清遠、肇慶、佛山、中山、江門等城市所形成的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國三大城市群中經濟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區。但它是我國乃至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區之一,它以廣東3O%的人口,創造著全省77%的GDP。

  香港定位於在金融、信息、物流中心,廣州則重點發展商業、服務、文教、交通、科技等職能,建成更具國際競爭力的商貿流通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和現代服務中心。深圳重點發展製造業、商業、金融和服務等職能,力圖成為商貿、物流、金融和信息一體化的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可以看到,廣州、深圳與香港的產業重叠越來越多,比如此前,香港的服務業一枝獨秀,而深圳和廣州崛起之後,亦成為服務業區域中心,深圳的金融產業,已經占GDP的大約10%,廣州亦要成為未來的區域金融城市。

  在實業領域,香港已經徹底衰落,而深圳,廣州,則實業發達,經濟結構更為多層次,亦更為健康合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