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嘉誠“撤資”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4-05-07 09:43:29  


 
  這要從九龍倉收購說起,當時九龍倉舊址地產開發不利,李嘉誠早有意向將其收購,於是低調買下了九龍倉20%的股權,成為九龍倉的最大股東,九龍倉緊急向匯豐銀行發起求救,當時的匯豐董事長沈弼則親自勸阻李嘉誠要其放棄收購九龍倉資產。商人李嘉誠當時審時度勢,考慮到將來要想在香港發展離不開匯豐銀行,便果斷放棄了對九龍倉的收購。他的政治智慧在此顯露無疑,因為在當時的香港,想要開發土地,就必須要支付一筆大額的土地出讓金,如果沒有匯豐銀行的支持,是很難有資金去開發房地產市場的,而且匯豐與當時的“一代船王”包玉剛關係甚密。於是李嘉誠在給了沈弼一個大面子之後,緊接著就做了一個更有意思的事。匯豐收購此前陷入財政泥潭的和記黃埔後準備出手轉讓,但始終找不到好的買家,李嘉誠看准了這個時機,深知這位被英國女王封為爵士、曾任匯豐銀行副主席的包玉剛與匯豐銀行關係非比尋常,為了成功入主和記黃埔,李嘉誠親自約見包玉剛,向他表達了想出讓手中1000多萬九龍倉股的想法,同時希望包玉剛幫助他促成匯豐銀行轉讓9000萬股和記黃埔股票的回報。於是我們看到,1981年,李嘉誠成為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同年,包玉剛在李嘉誠的幫助下,擊敗怡和系成功收購九龍倉集團,1985年,李嘉誠受沈弼邀請進入匯豐銀行董事局,正式成為龐大的英資體系中的一員。李嘉誠與匯豐銀行的緊密關係也由此形成!更為他日後不斷壯大他在香港的商業帝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在港英政府時代,匯豐銀行董事長作為香港的實際統治者,控制著整個香港的經濟!

  隨後我們看到,在匯豐銀行的“庇護”下,李嘉誠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產開發以及電力、交通、電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業,他在香港的資本運作行為能夠獲得各種特權,1986年匯豐銀行董事長沈弼退休之前,將和記黃埔地產集團的控股權以淨資產50%的低價直接賣給了李嘉誠,和記黃埔接管港電集團時也被免於公開要約。而到了1987年,李嘉誠將長實集團的個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以及將長江實業對和黃的股份增到35%以上等資本操作均被免於公開要約。

  1989年,李嘉誠開始大舉進軍中國大陸市場,全力發展與大陸高層的關係,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便是坐落於東長安街1號、擁有了亞洲最大商業建築群的“東方廣場”項目,因為如此規模的大項目,沒有高層的支持與授予是很難做成的。我們看到,李嘉誠隨後開始加緊組建在大陸的投資項目,並大舉介入房地產開發、能源建設等領域。

  由此我們發現,不論是大陸還是香港,李嘉誠的投資似乎都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利的政治、經濟大環境下的,李嘉誠一直強調的所謂“安全”,其實就是一種“壟斷”,因為在市場中,只有“壟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證其投資的最大安全,而壟斷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與高層的關係,而發展與高層的關係則需要準確把握高層的政治經濟發展導向。

  新一屆政府旨在打破行業的壟斷格局,全面激活中小企業發展活力,這一點其實是與李嘉誠家族的經濟發展模式相悖的,因為這樣的經濟環境無法為李嘉誠提供他所謂的“安全”投資環境,“撤資”也就在所難免了。無論是香港和內地,李嘉誠是找不到之前的那種“安全”的感覺了,體現在細節上,就比如他跟梁振英之間的“矛盾”上。當年李嘉誠就曾經和賭王何鴻燊說過,如果梁振英當選,他將會撤資。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