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供給管理模式”有利釋放市場活力

http://www.CRNTT.com   2014-06-26 09:00:56  


 
  中央改革。在確立經濟為工作重心以後,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有三個意義重大的“三中全會”: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闡明了經濟體制改革的大方向、性質、任務和各項基本方針政策,指出“改革是為了建立充滿生機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1993年11月召開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總體思路,利用有利的國際環境來加快國內的改革發展,是當時強調“戰略機遇”的主要著眼點。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在加快內部經濟改革的同時,努力融入國際社會和世界經濟,逐步建立一整套基本市場經濟制度,也為此後十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條件;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了部署,是一個重大的戰略抉擇,將為建設一個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奠定基礎。

  地方創新。1978年以後,在經濟總體布局上,中國政府先後確立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等重大措施,逐步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群雄並起,三極鼎立”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群雄並起”指的是東部率先、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的格局,“三極鼎立”指的是“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國際性都市圈。這樣一種同時擁有多個增長中心的經濟在世界上其實並不多見,多樣化遠遠超過美國經濟。美國經濟主要是以紐約—波士頓為核心的東部經濟區,以芝加哥為中心的中部地區,以及以加利福尼亞為主的西部地區。

  與美國三個經濟中心相比,中國出現日本著名戰略家大前研一高度讚賞的區域經濟多樣性。他認為,“放眼當今天下,世界僅有少數幾個國家擁有如此眾多不同的經濟中心。大部分亞洲國家實際上都只有一個單一的經濟和政治中心,如首爾、雅加達與曼穀,即使日本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主要以東京為主。”中國大陸目前擁有166個人口100萬以上的城市,而且各自擁有獨特的經濟增長潛力。目前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和環渤海等6大經濟圈。中國已形成多個經濟中心增長模式,各有千秋,分散了經濟整體風險。

  個人創業。中國市場經濟進程給了每個人幾千年都沒有的機遇。個人商業才幹在過去30年里得到了培養和喚醒,這場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深刻變革,從農村向城市,從沿海向內地迅速展開。創業激情和活力掙脫了舊體制舊觀念的束縛與桎梏,茁壯成長起來。從1989年起,民營企業在國家工商管理局統計中單列為“私營企業”課目,在中國統計年鑒中為“私營企業就業數”。據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統計,1997年民營企業數為96.1萬戶,2006年達497萬戶,2008年接近700萬戶,2014年達1000萬戶。

  應該說,經濟增長的最終源泉是用制度創新適應生產力革命,而這些都是在給定的制度下完成的。中國改革的“供給三駕馬車模式”,既非完全自上而下的,也不是完全自下而上的;既有中央政策改變所引導和規範的變化,也有地方政府和經濟組織的創新,還有群眾自發的創造性的經濟活動,產生更多的制度創新和更好的經濟績效。在中國的“供給三駕馬車模式”下,允許的制度嘗試的數量與種類很多,因而制度創新的可能性也要大得多。經濟改革是進行不同的制度試驗的過程,核心是大規模經濟體制轉變,如果只有中央政府推動經濟改革,那麼以各種不同的方法處理有效供給不足問題的試驗範圍會受到大大限制。此時,用分散區域經濟來減少整體性風險,允許地方創新和個人創業,制度供給的數量與種類遠大於其他經濟體制,因而制度創新的可能性要高得多,最終的經濟績效也要更好。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