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錢遜談儒:做人“講義氣”三重境界

http://www.CRNTT.com   2014-07-12 10:45:53  


 
  所以說人和禽獸區別在哪裡,人之所以為人,是在於人有了精神的生活,或者說有了精神的生命。所以人的真正的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物質生活那些,滿足衣食住行各種要求,而在於他的精神生活方面,精神的生命。所以從這點看,儒家對人的做人的理解,就是人要成為一個人必須要懂得為人之道,所以《論語》裡面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第一條是志於道,不懂得這個道,生命沒有任何意義,只有懂得人道懂得如何做人,才能夠真正成為擺脫禽獸境界,所以《論語》裡也說“朝聞道,夕死可矣”。這個話在《論語》裡邊也說,“君子義以為上”,要把義放在第一位,就是把精神生命的追求、精神生命的要求放在物質生命的這種欲求之前,放在第一位,這一點無論從個人來說也好,或者從人類大群的社會來說也好,義都是一個核心價值,應該放在第一位的。

  從個人來說,剛才提到了《論語》裡邊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另外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如果這個人整天自己講我有志於要追求仁道,但是實際生活裡總是和人家比吃比穿,覺得自己吃得不如人,穿得不如人,物質生活不如人,覺得自己很羞恥,這樣的人“未足與議也”,不足以和他去討論什麼做人的道理,這就是說做人為人之道就是要追求一種懂得要提升自己的精神的境界。這是從個人來講,這是最根本的一個問題。

  而這樣一個要求,實際上它也貫穿著整個人的生活中間,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這個在《論語》裡面都講得非常地清楚。就是光講一個“義以為上”比較抽象,但落實下來又非常具體,我認為至少有三個層次的要求。

  一個最起碼的第一步就是現在常常講的叫見義勇為,這個話原話不是《論語》裡說的,原話《論語》裡邊講“見義不為,無勇也”。義就代表應該做的,或者我們說道德的要求。那麼《論語》說你看到應該做的事情而沒有做,不去做,“無勇也”,你沒有勇氣,是懦夫。這話反過來講,你看到應該做的事情就應該去做,就勇於去做,所以就叫見義勇為。那麼這個要求我的理解就是一個做人,我們講要修養,要學做人,起步的地方,最起碼的一個要求,最低層次一個要求。當然這個話跟現在一般人對見義勇為的理解不太一樣。現在我們一般理解見義勇為說是很高,都把它提得很高,要舍己救人。前一段時間提的更具體,要勇於和歹徒搏鬥,要勇於能夠跳到火海裡邊或江河裡邊去搶救人民的生命財產。這樣一些要求,舍己救人也好,和歹徒搏鬥也好,這些當然是見義勇為,但是我的理解,就是《論語》裡邊講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正面來講見義勇為,它不是那麼一個極高的要求,而是個極普通的要求。

  我們可以看,見義不為這個現象是極普通的。我們今天來說每一個人我們隨時都可以在我們身邊看到,不隨地吐痰,我想絕大多數人都知道吧,是不是經常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人他是不做,對吧?過馬路你要看紅綠燈,我想多數人也是知道的,但是能做到的是少數。至於見義不為這是個很普通的常見的現象,大量的我們看到的現象,但是這個問題又是一個極嚴重的問題。我們這個道德建設問題上,個人道德修養也好,社會道德建設也好,見義不為這是個大問題。因為只要你真是見義不為這個道德就完全落空了。那麼我想孔子講的“見義不為無勇也”是針對這種現象,就是提出這個問題來,希望能夠從最簡單的地方來解決這個問題,來使得道德的要求能夠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的生活行為中間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