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資源結構錯配根源

http://www.CRNTT.com   2014-08-24 10:21:39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讯/金融是經濟的血脈,如何提高金融體系運行效率,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事關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能否取得實效和能否確保金融安全的重大課題。然而受到內外部複雜因素的影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增加,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問題日益突出,其中金融體系低效運行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相關部門雖然多次出台政策措施,但是始終難以取得預期效果;二是金融風險快速集聚,金融體系自身穩定運行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

  社會信用缺失與政府過度擔保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張艶忠、南京大學商學院劉向麗文章認為,當前實體經濟融資難問題本質上是貨幣供給總量充足情況下的金融資源結構錯配。產生這一矛盾的根本原因,是由於社會信用缺失和政府過度擔保等不當干預造成了市場嚴重扭曲,一邊是以國有企業為代表的抗風險能力較高的“高富帥”群體,一邊是以實體經濟小微企業為代表的高風險群體。面對這一扭曲的市場結構,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理性選擇必然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結構錯位,並形成冰火兩重天的局面:大量中央和地方國有企業連年虧損卻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持,花起錢來大手大腳,盲目擴張,到處上項目,虧損動輒數十億;大量製造業小微企業求貸無門,不得不轉向民間借貸求生存,企業不堪重負,最後導致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的情況比比皆是。

  必須充分認識到,上述局面是市場基礎不健全情況下市場規律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不是銀行不想支持實體經濟小微企業,是過高的風險成本導致銀行不得不拒絕小微企業,政府直接干預金融機構信貸投放的政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金融資源配置錯位問題,相反只會將企業的風險轉嫁到金融機構身上。市場扭曲也是推高無風險利率水平、提高銀行資金成本並進而導致實體經濟融資貴的根本原因。追求低風險高收益是金融的基本規律,只要扭曲的市場環境得不到根本改變,金融資源配置流向就不會改變,無論擴大貨幣供給等總量金融政策,還是定向降准、設立民營銀行、發展資本市場等結構性金融政策,都不能從根本上改變金融資源錯配現象。這一點也是目前社會上存在較多認識誤區的地方。

  信用缺失也是導致金融風險快速集聚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信用缺失使金融機構產品創新成為“空中樓閣”,形成巨大風險。鋼貿貸款和銅、鋁、金等大宗商品融資在國際上是一種非常成熟的動產質押業務,但是由於國內信用體系不健全、管理不到位,融資企業往往單獨或夥同第三方倉儲公司,通過偽造單據或虛開倉單等方式,重複到銀行進行融資詐騙。另一方面,信用缺失導致了極為嚴重的擔保圈、擔保鏈風險,在民營經濟高度發達的浙江、江蘇、福建、山東等沿海地區,擔保圈非常普遍,有的擔保圈涉及企業多達數千家,擔保金額超過千億元。擔保圈和擔保鏈風險具有高度的傳染性、隱蔽性和複雜性,其危害和破壞性十分巨大,溫州、無錫、寧德、濱州等多個地方擔保圈風險大面積爆發,嚴重摧毀了地方信用環境,沉重打擊了實體經濟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