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祖喬:香港為何出現民主運動

http://www.CRNTT.com   2014-10-04 09:10:06  


 
  二、民主的未來——“英美模式”對比“台灣與新加坡模式”
 
  以上只是歷史,對大部份人來說都只有認識過去的參考價值,不能啟示民主運動的目標。但不少朋友也誤以為,香港民運者崇洋,最終的企圖是以英美的自由民主制為模式。這些“香港民運是崇洋”的看法,其實也受了“西方”的影響。如上,因為這種思考總是覺得香港的一切跟“西方”有關,而忘記了其複雜性。近年不少亞洲文化研究的知識分子都思考的一大題目,正是他們意識到鄰近地區的關係、鄰居的行動,也會影響人的行動。
 
  據我觀察,當前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參考,不僅僅是英美,也有台灣和新加坡。我絕大部份同年代的香港朋友,都厭惡政治,但都很認同民主理念,台灣是很重要的因素。一般人都對台灣流行文化產生興趣,然後去台灣旅行,最後感受到一個可以自由選舉的民主化政制所培育的多元化世界。由於香港跟台灣很近,使香港人除了北上大陸之外,看到另一種華人民間社會的發展,看到其秩序、藝術、社區規劃、公民素質等等。
 
  對不少香港平民來說,如果英美是“西方”,而大陸是香港在北方的參考,台灣是東方,那新加坡則是在香港南方的重要參考座標。新加坡所提供的,是它有城邦獨立自主的尊嚴。我所認識的部份香港民主運動者,也許不會完全認同新加坡政府目前跟民間社會的關係,但都十分尊敬新加坡自治和獨立運動,也以新加坡作為“城市也可以自立”的典範。
 
  以下的對話,幾乎每天都在香港遇到:甲說,香港不可以沒有大陸供水的;乙答:新加坡的水供也愈來愈獨立啊!簡言之,即使有千百種理由說明香港很依賴大陸(事實上也是),但新加坡本身卻成為一個學習對象,使香港人想到“我們為何不可?”

  在政治上,“以新加坡為模式”在香港大眾層面上不明顯,但卻有歷史根據。有研究顯示,1950至60年代,一位叫馬文輝的商人(香港先施百貨公司的東主)曾經在香港社會有廣泛影響力,恐懼共產黨而又深受李光耀啟發,親身以新加坡的政制為藍本,向港督提出各種自治方案,卻被港英殖民政府拒絕。
 
  我自己去年的研究也顯示,香港1960年代最著名的本土民間社會運動者蘇守忠,是因為當水手期間,在準備立國的新加坡港口,看到海關拒絕白人的無理要求而深受感動,回香港發動抗議小輪加價。即是說,香港民間運動其實也參考了新加坡的反殖運動。香港民間層面有強烈的城邦意識,這不是讀希臘史得來,也不能單單說是“英國人影響”,也跟不少華人身處在香港,觀察到南方世界的發展而受啟發所得來。
 
  以上兩點,只是作為參考,為有興趣理解香港民主運動及其自主意識的讀者,提供多一個角度。它們本身無法解釋現在仍然在進行中的占領中環運動及充滿變化的現實政治。但可以協助我們更深入理解香港的歷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