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伯駒:但使國寶永存吾土

http://www.CRNTT.com   2014-11-01 09:23:14  


 
  樓宇棟說,張家生活好時,曾有大大小小10位管家,負責中餐、西餐的4位大廚,但這樣的生活落差好像並沒有讓張伯駒有多大困擾,“在1969年到1972年最困難的3年,我曾幾次去看望他。除了年齡增長,心情神態和20年前住在李蓮英舊宅時並無差異。不怨天,不尤人,坦然自若,依然故我。”王世襄回憶。憶及父親,女兒張傳彩還是不免酸楚:一輩子不經手錢的張伯駒那時也學會帶點零錢,出門為家裡買點零用品,“即便那樣,也從來沒聽他抱怨過什麼”。

  像那個時代的許多人一樣,張伯駒的命運也因一個偶然之機而突然轉變。1972年,患難之交的陳毅逝世。悲痛的張伯駒要求前去吊唁,但由於他的政治身份,最終不能如願。他揮淚寫了這樣一副挽聯:

  仗劍從雲作幹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山河,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尊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原應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這副被懸掛在靈堂中一個很不起眼的角落裡的挽聯,突然被穿著睡衣、臨時趕來參加追悼會的毛澤東捕捉到了。他連聲說寫得好,詢問陳毅夫人張茜,撰聯者為何人。張茜趁機將張伯駒的近況告訴了毛澤東。毛澤東馬上交待讓周恩來總理解決此事。於是,“黑”了3年的張伯駒才正式落戶口於北京。

  待1978年平反恢復政策,張伯駒已是位八旬老人。而80歲以後,是張伯駒一生最忙的時候。他頻頻參加各種戲曲、詩詞、書畫研討會,想為他摯愛的中華文化盡最後一點力量。但留給他的時間並不算很長。1982年正月,參加宴會歸來的張伯駒突患感冒,被送進北大醫院,因級別不夠不能住雙人或單人病房,張伯駒和七八位病人擠在一個病房,不時有重病號抬進來,死的人被拉出去,心緒不安的老人鬧著要回家。2月26日,等到女兒終於拿到同意調換醫院的批令時,張伯駒卻剛剛離開人世。

  1995年5月黃永玉先生出版畫册,其中有一幅“大家張伯駒先生印象”——1982年初,黃永玉攜妻兒在莫斯科餐廳吃飯,“忽見伯駒先生蹣跚而來,孤寂索漠,坐於小偏桌旁。餐至,紅菜湯一盆,面包果醬,小碟黃油兩小塊,先生緩慢從容,品味紅菜湯畢,小心自口袋取出小毛巾一方,將抹上果醬及黃油之4片面包細心裹就,提小包自人叢緩緩隱去……”王世襄也感慨:實在使人難以想象,曾用現大洋4萬塊購買《平複貼》、黃金170兩易得《游春圖》,並於1955年將8件國之重寶捐贈給國家的張伯駒先生、夫人竟一貧到如此地步。他十分讚賞黃永玉為張伯駒下的論斷——“富不驕,貧能安,臨危不懼,見辱不驚……真大忍人也!”

  張伯駒在自己的書畫錄裡寫下一句話:“予所收藏,不必終予身,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傳有緒。”這是張伯駒一生遵循的收藏的信念,他也用一生實踐了這個諾言。有人說,張伯駒是當代文化高原上一座寂寞的孤峰,這樣的人,為後人留下無數傳奇之後,便再難出現了。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作者:李菁2014-10-31 03:51

  人物簡介:張伯駒(1898—1982),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家,民國四公子之一。張伯駒是集收藏鑒賞家、書畫家、詩詞學家、京劇藝術研究家於一身的文化奇人,著有《叢碧詞》《紅毹紀夢詩注》等書。1918年畢業於袁世凱混成模範團騎兵科,歷任安武軍全軍營務處提調、陝西督軍公署參議,鹽業銀行董事、總稽核,華北文法學院教授、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北平市美術分會理事長,國家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第一屆北京市政協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等職。1982年2月26日病逝於北京。藝術大師劉海粟曾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出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曲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百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