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基建“走出去”應摒棄工程承包思維

http://www.CRNTT.com   2014-11-14 09:15:39  


  中評社北京11月14日訊/互聯互通、基建投資已連續兩屆成為APEC議題之一,亞太(特別是亞洲各國)主要依賴陸路交通的國家最多,但交通等基礎設施普遍落後,基建投資亟待推進。相比其他發達國家,中國以高鐵為核心的基建投資在技術整合、運營實踐檢驗、性價比優勢、融資支持上的優勢非常明顯。同時,中國招商引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目前對外直接投資已超過1000億美元,而且是最大的海外大型工程承包國家。

  中國證券報發表深圳市房地產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李宇嘉文章表示,亞太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亞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相對封閉,近代以來,本國歷史文化和民族傳統遭受到現代文明和國際主流文化的衝擊,現代化進程一度受阻;而在當代,以發達國家為主導的IMF、世界銀行、洲際開發銀行等,所提供的援助僅僅是“授人以魚”,並且在提供援助時有意無意地附帶了價值觀輸出,與受援國傳統文化和治國理念存在一定衝突。

  2008年金融危機後,各主要發達國家大多從本國經濟復甦出發,發布經濟刺激政策。特別是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連續多年的QE政策,造成流動性在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國家大規模進入和撤出,對於這些國家經濟和金融、老百姓福利衝擊比較大。因此,發展中國家對於融入現代文明來提高本國國力和生活水平有強烈的訴求,但害怕資本輸出附帶價值觀式的援助行為,也擔心攫取本國資源式的援助行為。

  文章提出,每一次人類交通工具的創造與創新,不僅帶來生活、交流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改變,而且促成一國生產結構的效率升級。要實現現代化進程,亞太廣大發展中國家必須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陸地縱深的亞洲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不僅是這些國家加速現代化的基礎,也是提高本地區人民福祉,實現國家和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執政基礎的保障。因為只有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居民在用電、飲水、醫療、教育等方面的基本需求才有實現的物質基礎,也才有本國政府、企業和人民通過互聯互通來觀察世界、發揮比較優勢、開展交流和貿易,經濟才能發展、政權才能穩定。因此,只有基於此目的的資本輸出,這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授人以漁”。

  一般來說,以基礎設施為主體的高端製造業在大國最易於形成,也是大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基於30多年對外開放所需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快速城市化所需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廣闊的腹地、巨大的人口紅利、資源空前大流動的機會、內外需市場,中國不僅構建起較完善的基礎設施,而且在交通運輸、水利水電、工程承包和建設等方面積累了較高的技術水平和實踐運營經驗。特別是,中國巨大的內需市場和多輪基建投資計劃的實施,形成了基建投資邊際成本比較低的投資模式、規模化的產能潛力。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