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普京的危機剛剛開始

http://www.CRNTT.com   2014-12-20 10:26:25  


 
  不過,過度依賴石油的經濟結構、國際油價的暴跌、西方制裁的不斷加大,這等等因素,只是為金融風暴的到來準備了更多的鋪墊條件,並不意味著盧布的劇烈貶值必然會發生,即便是必然的,也無法解釋為何會在此時發生。正如俄羅斯《獨立報》經濟版副主編安娜斯塔西婭·巴什卡托娃在一篇文章中質疑的:為什麼油價下跌了,但其他石油出口國的貨幣沒有像盧布一樣大幅貶值?為什麼2008年國際油價同樣跌至60美元,卻沒有大幅度影響盧布匯率?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市場對俄羅斯政府政策的不信任,資本外逃不斷加劇。

  市場的不信任是如何觸發的呢?根據巴黎政治大學經濟學教授、俄羅斯人謝爾蓋·古裡埃夫的分析,一筆涉及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發行的債券交易是本次危機的直接導火索。去年在油價仍高漲的時候,Rosneft從國際銀行及俄國內銀行獲得400億美元貸款,但今年由於油價下跌和西方制裁,Rosneft的還債就成了問題。Rosneft在幾次要求從俄羅斯的主權財富基金獲得貸款未能如願後,在12月12日發行了110億美元的盧布計價的債券,而這些債券的利率要顯著低於同期限的俄羅斯國債。據市場猜測,俄羅斯幾家最大的國有銀行購買了這些債券,然後俄羅斯央行又允許購買這些債券的機構以債券本身做抵押,向俄羅斯央行直接貸款。

  實質上,這筆交易相當於政府向Rosneft提供的一筆救助,相當於俄羅斯銀行系統為Rosneft的風險買單,而這會加大金融系統的整體風險。這讓市場擔心,普京政府真正關心的並不是俄羅斯經濟的健康性,而是大石油公司的利益。而這暴露的深層次問題是,普京的執政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他和石油業的共生關係。在本世紀初上台之後,普京對前總統葉利欽時代形成的寡頭採取了打壓措施,推進石油產業國有化,這為他贏得了一定的民心,也是多次獲得選舉勝利的基礎之一。但普京在把石油產業收歸國有之後,造成了一種國家資本主義的新模式,在這個過程中,一個新的利益集團又形成了。這次危機暴露出,新利益集團對俄羅斯政府政策的綁架是俄羅斯面臨的長期性問題,危機其實是對俄羅斯“國家資本主義”模式的一場拷問,經濟危機其實反映的是俄羅斯的政治問題。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這次危機是一個轉折點,在對西方關係上,普京已經不得不從攻勢退居全面的守勢。今年3月突然出兵占領克里米亞,是普京做出的一場大賭博,但當前的危機日益提示出,普京過早地押上了所有賭注,失敗的風險越來越大。普京本來希望利用西方國家尤其是歐洲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最終迫使它們在姿態上放軟,尤其是拖到冬季之後能源需求上升,屆時俄羅斯的“輸氣”外交將會迎來更大的施展空間,但國際油價從10月開始的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暴跌,打亂了普京的算盤。油價下跌影響了所有能源的價格,這讓普京的天然氣武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效力。

  為了應對西方,普京還採取了俄羅斯版的“重返亞洲”政策,但事實證明這是緩不濟急的,亞洲國家無法彌補西方制裁帶給俄羅斯的國際融資壓力。普京政府為了報復西方的制裁而發起反制裁,禁止進口西方食品,而這打擊的是俄羅斯本國的消費者。在普京最初做出這一決策時,美國就曾以譏諷的口氣說,美國不可能以這種“自殘”的方式來“制裁”別國。普京的很多應對措施都像澳洲回旋鏢一樣反傷自身。

  普京在記者招待會上再次訴諸民族主義情緒,稱西方在“冷戰”結束後以“勝利者的姿態”對待俄羅斯,而俄羅斯不能退步。的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國人的情緒,冷戰後北約東擴和導彈防禦體系逼近俄羅斯家門口,讓俄國人覺得雖然向西方示好,但西方以勝利者自居,不斷給予俄羅斯懲罰。在今年的烏克蘭衝突之後,俄羅斯國內民族主義情緒繼續高漲,期待這種對抗姿態能恢復俄羅斯在國際上的大國形象和地位。但這種情緒通常都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經濟困境會不斷消耗民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