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趙德潤:我所認識的習近平

http://www.CRNTT.com   2015-02-08 09:12:09  


 
  比如一些農民反映,沒想到兩年時間領導就把高產窮縣的一盤死棋走活了。縣裡的幹部則說,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幫我們打開了思路。這話其實是他講的。

  現在稿裡很多活潑的語言,“為城市服務,掏城市腰包”,“靠城‘吃城’”等,都是他的原話。

  當時新華分社掛兩塊牌子,“新華社河北分社”和“人民日報河北記者站”,新華社發通稿署名“新華社記者”,給人民日報發專稿就寫“記者”。穆青、馮健、周原寫焦裕祿通訊也先發人民日報專稿,署名“記者”。所以我在稿子裡,也是“記者”。

  習近平這一年12月份自己寫了一篇文章,《中青年幹部要尊老》,也是登在了人民日報。當時在縣委書記中是不多見的。

  那時人民日報沒有現在這麼多版面,拿出二版那麼大一個位置,一個縣給了2000多字篇的幅,已屬不錯。但是我老覺得有些遺憾,因為全文版有更多更豐富的材料,所以在我的作品選裡,收入了5000多字的全文版,這裡面有更多的細節。

  我原來並不知道《正定翻身記》是人民日報上第一篇有關習近平的報道,“學習小組”搜索後發了微信我才知曉。正定是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在這裡我見證並記錄了他解放思想、銳意改革、執政為民,見證並記錄了他怎樣帶領一個縣走出翻身路。這是我記者生涯的一個榮幸。

  前兩天“學習小組”上全文版的發表,讓人們進一步從習近平的政治起點受到啟迪。30多年前,他領導一個縣,想的走出高產窮縣的困境,讓人民過上好日子;30多年後,他領導一個國家,想的是“兩個一百年”,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夙夜在公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鬥。

  四 情義

  採訪習近平那年,他31歲,我38歲。

  我跟近平同志的經歷有一點相似,都插過隊。不同的是他插隊時間長,吃得苦多。我是北大畢業後就到河北臨西縣插隊,一年後到縣委報道組,兩年後到邢台日報,畢業後第六年就到了新華社河北分社。我在河北分社10年,1985年調到河南分社,近平同志也離開了河北,他去了廈門。

  雖然此後再沒有以記者身份採訪他,但卻有了觀察他的另一個角度:近平同志是一個講感情、不忘舊的人。

  我不過是寫了篇文章,這是做記者的本職。但近平同志一直把我當成朋友。他在福建任省長時,過年先把賀卡寄來,我趕緊回復。

  他到了浙江當上一把手,到新華分社去走訪,說我跟你們新華社有緣分,年輕時候就有一個記者朋友叫趙德潤。分社的同志很高興,趕緊打電話告訴我。

  2006年8月我到杭州,習近平同志剛從溫州組織抗災救災回來,就和我見面。西湖邊他和我有一次長談,從災情談到省情,談到他的經歷,從河北到福建,再到浙江,種種歷練和體會。相隔20年,從縣委書記到省委書記,地位變了,他談心、交心還是那樣真誠。

  後來他履新上海,到新華社上海分社講話,仍然說有個新華社朋友趙德潤。上海分社攝影部主任見到我,高興地介紹習書記講話的情景。

  我和習近平當初是君子之交,這種友誼的開端,是在他30歲出頭時。初次相交那種真誠、那種一塵不染的純真,我一直珍藏在心裡。

  習近平同志成為黨的領袖和國家最高領導人,應該說不是偶然的。從正定的政治起點,到他以後在福建17年的歷練,都不是完全一帆風順的,也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可是,他的胸懷非常開闊,非常善於團結人,團結各種不同意見的人,特別是能夠寬容犯過錯誤、甚至傷害過自己的人,這個一般人做不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