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國企改革應著力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

http://www.CRNTT.com   2015-08-21 07:01:39  


  中評社北京8月21日電/近日,有關國企改革頂層設計方案的諸多猜測,在局部引爆市場熱情的同時,也為中國經濟的下一步改革走向提供了新的參照系。

  負責國企改革整體性方案設計的國家發改委日前發文稱,國企改革系列配套文件已基本形成,而18日召開的第十五次中央深改組會議,強調要增強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韌勁,要在國企、財稅、金融等領域集中推出一批力度大、措施實、接地氣的改革方案。預示本輪國企改革的力度和可操作性都將較以往有突破性提高。而媒體猜測的國企改革“1+N”方案,即先出台一個深化國企改革指導意見,再推出若干個與之配套的分項改革實施方案。從上海、廣東等先行先試的省份來看,相關改革的試點企業已經選定,將著力探索國資國企在新的歷史時期的目標定位與市場空間。而所謂的借鑒新加坡“淡馬錫模式”之說,筆者認為,中央不會設定一個單一參照系,而是鼓勵各級各地不同類型國企激活各自改革動力,只要在國資運營和國企發展目標上與頂層設計方案保持一致即可。

  國企改革三階段目標遞進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從時間序列來看,本輪國企改革應該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三階段具有指標意義的改革。第一階段的國企改革嚴格意義上說起始於1984年,主要特征是“放權讓利”,目的是使國企從計劃經濟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但此輪具有標誌性意義的承包制改革並不成功;國企改革的第二階段則是以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標誌,確立了國企改革的基本方向,即從1994年起,國企改革從以往的放權讓利、政策調整進入到轉換機制、制度創新階段。此後國務院和各地先後選擇了2700多家國有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效路徑。該階段,國企改革誕生了諸多模式,也取得了不少突破,特別是培育出一批初步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央企,為中國企業走向世界,進而獲取全球資源配置權打下了基礎。

  國企改革的第三個重要階段起始於2013年,是以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為指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整體框架下,給出了新一輪國資國企改革路線圖。根據該路線圖,本輪國資國企改革,其目標指向是通過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讓主管部門由管資產轉向管資本,減少對企業活動的干預,以真正實現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形成國資委、國資運營投資公司、國企之間的三級結構模式,理順監管者、資產所有者和微觀市場主體之間的關係。

  此後,以北京、上海、廣東等為代表的地方政府。各自出台國企改革試行方案,國資委則在115家央企中選出中糧等6家企業納入試點改革計劃,探索央企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央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以及央企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等等。而在金融企業體制改革方面,以中信、光大和交通銀行等為代表的改革試點獲得了市場的積極反應。中國銀行業的混業經營改革則從今年啟幕,其撬動整個金融市場的改革效應尚難以估量。

  作為全世界經濟改革領域最為複雜的命題之一,國企改革絕非幾份文件和幾個試點就能找出求解之道的。綱舉目張,國企改革首先需要回答的,是國企的本質屬性,其究竟是特殊市場主體還是普通市場主體,其在承擔某些公益或曰社會職能的同時,是否應當獲得某些特殊配置權。而遭到普遍詬病的國企在資源型領域和某些關鍵領域的壟斷,是否應當在此輪國企改革中被打破,相應的適應競爭性市場體系建設的政府規制是否應當及時出台,以及作為特權標記的國企行政級別制,是否應當通過改革一步到位性取消;另一方面,如果改革是要還原國企的作為平等市場參與主體的本源地位,那麼國企負責人對剩餘索取權與剩餘控制權的合理追求與有效使用是否應當得到滿足。所有這些,都是本輪國企改革無法回避的重要命題。

  無論是各地的試點方案還是中央層面的頂層設計,所有關於國企改革的探索,其目標指向都需回答一個關鍵性問題:國企在中國和世界經濟棋局中究竟該有怎樣的定位?對地方國企而言,儘管需要承擔某些社會功能,但其作為市場平等參與主體的角色不可隨意扭曲。換句話說,國企改革的一個重要背景,是要營造競爭性市場體系。在這個市場環境中,國企和其他市場參與主體的行為邊界就容易明晰,國企、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也由容易釐清。

  志在提升全球資源配置力

  文章認為,對以央企為代表的超級國企而言,能否培育出一批指標性的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力的企業群,才是改革的最終目標指向。

  國企改革的最終目標肯定不是消滅國企,全世界排名前十位的主要經濟體中,都有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國企存在,因此,國企本非魔鬼毋需妖魔化。但在中國,之所以國企改革長期戰略處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位置,屢屢上頭條,蓋因中國擁有全世界最為龐大的國資國企體系,而關於國資與國企改革鮮有現成的參照系。因而改革的難度與複雜性前所未有。但有一點非常明確,即中國的100餘家央企,肯定不能單純呆在國內市場中存在和發展,而是必須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必須在全球高端價值鏈環節要擁有一席之地。而從進入財富全球500強的中國央企來看,部分企業經過這些年的改革發展,已經具有相當的國際競爭基礎。

  因此,此輪國企改革,無論具體方案如何,都不可回避一個重要目標指向:即必須造就一批(例如30家)能夠在全球範圍內有效配置資源的中國國企集群。而這些國企要實現該目標,亟需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在股權結構、治理框架、企業文化、戰略運營以及人才建設等方面進行相應改革,全面採用國際商業規則,使其不僅能夠與皇家殼牌石油、埃克森-美孚、GE以及匯豐、豐田、三星等超級企業並駕齊驅,而且能夠在全球化運營中萃取出具有國際普適性的中國企業治理模式。而在這個階段,中國國企所表現出的市場行為,無論是合作夥伴還是競爭對手,都無法質疑其背後有任何政府動機。中國企業獲取全球資源配置力的目標也將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