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十三五”要構築經濟與金融高邊疆

http://www.CRNTT.com   2015-10-19 07:44:37  


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中國“十三五”規劃,極有可能給出中國由制造業和出口大國向產業與金融強國邁進的路綫圖。
  中評社北京10月19日電/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時期亟待實現的戰略目標,就國內層面而言,是要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即由要素與投資驅動型向內生性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驅動的切換;而就國際層面而言,是要通過構築製造業競爭優勢,全面提升貿易競爭力,確定全球金融變遷中的人民幣的重要角色,進而在全球金融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據一席之地。

  戰略規劃必須目標指向明確

  證券時報發表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章玉貴文章表示,即將呈現在世人面前的中國“十三五”規劃,極有可能給出中國由製造業和出口大國向產業與金融強國邁進的路線圖,而相關的頂層設計與有效執行將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在業已啟動的全球產業與金融分工中的實質性地位。

  毋庸置疑,資本主義也有計劃或規劃,而且美歐和日本在其工業化過程中都有非常成功的發展規劃。即便是在後工業化時代,以美國和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亦同樣重視經濟結構的進一步改善。德國爆發的大眾尾氣事件儘管給向來嚴謹的德國工業造成了嚴重損失,但德國在工業規劃與設計以及質量控制體系方面的成就並不能因此抹去。德國的“工業4.0”計劃即是德國對產業與變遷趨勢的一種前瞻性適應。至於對全球經濟競爭與產業變遷最為敏感的美國,其在經濟領域的戰略設計與相關布局的出發點只有一個:保持美國在全球頂層分工領域的領先地位,以確保美國相較於主要競爭對手的絕對優勢。而且美國的逆境調整能力也值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學習與借鑒。例如,在20世紀80年代後期,咄咄逼人的日本曾在汽車、電子等一系列領域把美國逼得喘不過氣來。但是美國並沒有在日本當時業已形成的優勢領域裡與其展開競爭,而是跳開既有框架,以前瞻性的技術投入為引領,發動了一場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新經濟”革命,極大地推進了美國工業製造部門、服務部門和流通部門的發展。1990年到1998年的8年間,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了26.7%。其間,電子和電力裝備產業產值增加了224%,機械工業增加了107%,商業服務、通訊、流通和交通產業產值的增幅均在40%以上。“新經濟”革命在將美國從當時的經濟困境中解脫出來的同時,也把日本經濟間接送入了“失落的十年”。因此,一國或地區的戰略規劃既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更要有適應經濟形勢發展與變革的靈活性安排。

  必須實現增長方式根本轉變

  文章認為,對中國這樣的超級新興經濟體而言,經濟發展在“十三五”時期的戰略目標很明確,必須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即由要素與投資驅動型向內生性技術進步與人力資本積累驅動的切換。因為任何拖延經濟戰略轉型的發展規劃與經濟政策都將顯著增加轉型的邊際成本。

  過去多年來,各級各地政府儘管也很重視經濟發展規劃,中央層面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的目標和戰略。但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往往偏離了制度或規劃設計的初衷。儘管憑借“全民補貼生產”的增長模式取得了年均9%的增長,但宏觀經濟風險卻在不斷累積,經濟內外失衡。一方面,人為壓低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格儘管有利於企業降低成本和增加盈利,也將大量的國外資本吸引到了中國,中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得以迅速提高,但投資衝動與出口的過度增長現象相當嚴重。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以及部分新興工業化國家,使得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消耗了大量能源和原材料。這種效率低下,“殺雞取卵”的經濟增長方式,不僅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更進一步惡化了資源供給條件,破壞了本已十分脆弱的環境承載能力,使得不少地方經濟陷入收益小於成本的惡性循環狀態。因此,中國最近30年的經濟增長儘管成就舉世矚目,但在經濟的有效增長、尤其是經濟增長的福利效應方面卻成效不彰。

  因此,中國要實現經濟的全面轉型,就必須在技術創新、產業升級與提升人力資本積累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十三五”時期,中國經濟既要保持適度穩定增長,更要戰略轉型,即:從資本與外需驅動的成本推動階段向技術與消費驅動的內生性規模報酬遞增階段轉變。基於此,在有關的規劃設計中必須加速推進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消除土地、資本、勞動力和能源等價格方面的扭曲,改變由行政機關定價或者受行政機關影響的定價機制,真正做到由市場來決定價格。

  邁向全球金融價值鏈的高端

  文章分析,在國際層面,中國經濟在“十三五”時期亟待實現的戰略目標,是要通過構築製造業競爭優勢,全面提升貿易競爭力,確定全球金融變遷中的人民幣的重要角色,進而在全球金融價值鏈高端環節占據一席之地。

  金融是全球最高層面的分工表現形式,是基於定價與交易規則的財富分配轉換器。作為超級新興經濟體,中國在“十三五”期間,要在全球頂尖層面的貨幣與金融分工中擁有一席之地並切實維護本國核心利益,就必須盡快築起“經濟與金融高邊疆”,以擺脫在全球經濟發展與戰略博弈中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中國央行日前啟動的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即是中國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關鍵步驟。旨在為不斷擴充國際行為空間的人民幣提供一個全球範圍內的交易轉換器。實現國內外有關支付系統的有效對接。而這些貨幣國際化基礎設施建設,即是國家在“十二五”時期的相關戰略規劃之一。

  一般認為,人民幣在實現貿易項目下的跨境流動、資本項目下的跨境流動以及離岸金融中心的人民幣流動之後,遲早要嵌入全球儲備貨幣體系和大宗商品交易體系中,進而成為美元的主要競爭對手,但這個時間跨度估計需要20年,而“十三五”恰恰是培育相關技術要素的關鍵時期。全身密布金融基因的英國人早就指出,人民幣國際化將是21世紀上半葉全球貨幣體系變革的最大紅利,但對中國而言,避免重蹈日元覆轍才是未來最為值得警惕的風險。

  “十三五”時期將是全球金融大洗牌時期,中國必須前瞻性地分析全球金融競爭的未來生態,以制度創新和人才培育為牽引,著力鍛造強大的資本市場、世界級的銀行與保險體系,比肩美元的國際貨幣本位幣,能與紐約、倫敦抗衡的國際金融中心以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群。儘管這個宏大發展戰略絕非一兩個五年規劃所能實現,卻是必須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