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關注:清華論壇 會診兩岸經貿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7-05-22 00:18:48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李應博(中評社 海涵攝)
 
  李應博:制度因素影響台灣的創新能力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李應博從台灣的創新和兩岸關係這樣一個視角表達了她對未來兩岸關係走向的變化的相關看法。她認為,創新是全球的共識,我們從各方面的數據都能夠得到一些判斷。從台灣的具體創新的一些績效來看,有幾個結論性的判斷,第一,台灣的知識創造能力比較高的,對經濟的貢獻在20%以上,無論是從曾經的亞洲四小龍還是到現在為止台灣的經濟轉型和產業轉型中都能感受得到。有數據顯示,台灣競爭力依然保持在在全球前十位,雖然有所下降,但是總體來講,它的創新的競爭力還是比較強的。第二,台灣的創新得益於研發和科技產業化。李應博贊同施祖麟老師的看法,同樣認為台灣經濟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民營企業。數據顯示,一些大的企業如台積電、鴻海、聯發科、華碩和台電達等創造了台灣的經濟活力,從研發投入來講,這些產業也是主體。但是,不得忽視的是,台灣的產業和經濟的脆弱性仍舊很強。台灣國研院的一組數據顯示,台灣的很多行業不具備較強的的影響力,只聚焦在幾個大的領域。

  李應博也從制度角度去分析了影響台灣創新能力和兩岸關係未來走向的一些指標。在影響台灣競爭力的制度和創新的指標中,涉及到公共制度這方面的很多維度的指標從2015年到2016年是呈現下降趨勢的。通過一個結構方程去測算全球111個國家和地區的制度因素和創新影響的相關性之後,可以發現,確確實實,制度因素影響地區的長期的創新能力。那麼,延伸到對台灣的個案的研究,得到的結論大概是這樣子的,即,從目前來看,台灣的司法公正、公司倫理於台灣的創新能力指標是呈正相關的。但是官方的官職負擔是與創新能力呈負相關的。

  最後,李應博談到了幾個結論性的判斷。第一,台灣的經濟和產業的發展 包括和兩岸關係的互動 曾經都是在有限目標下進行的 蔡英文的經濟政策其實都是有限目標、有限責任。從制度經濟學來看,這種小規模的技術優勢和經濟優勢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影響。第二,逆向技術溢出,使得台灣若不改變現有的經濟、產業、科技政策的話,將會導致其產業和知識技術的不斷外流。而且中國大陸反向的技術溢出也看到了成效。曾經我們是吸引國外的一些產業技術過來,而現在我們的華為、小米都到美國去投資了,所以這種逆向的產業技術轉移事實上要讓台灣看到的是曾經的比較優勢現在他的格局在發生變化。第三,政治和市場的博弈一直在進行。從台灣的產業創新,以及台灣跟大陸的經濟關係、產業合作、科技合作這方面的一些互動性來看,政治和市場的博弈始終在進行。政治經濟學家喬爾莫吉爾曾說,“政治操縱是一場零和博弈,技術進步是一場正和博弈”要決定誰來參與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的話這是一個政治的範疇,最後的結果是,如果台灣政治博弈的程度大於市場博弈,即忽視產業發展規律的話,那麼台灣的競爭力還會繼續下降。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究竟大陸和台灣的 政策主軸在哪裡?是主動融合還是被動適應?“馬英九”時期,兩岸關係的主動融合,如ECFA;但到了蔡英文時代,“被動適應”是民進黨當前的制度安排。對此,大陸的政策主軸一方面鼓勵台商繼續發展,鼓勵台商融入“一帶一路”;但同時也給了民進黨壓力,讓其必須有底線意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