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台灣人”概念之演變

http://www.CRNTT.com   2017-07-30 00:10:40  


 
  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官方一直沒有使用“台灣人”一詞。日據初期台灣總督府將台灣島內居民分為內地人(日本人)、本島人(台灣居民)、外國人三大類。而將本島人又分為漢人(或土人)與蕃人兩大類。本島人下分為福建、廣東、其他與蕃人(熟蕃、生蕃)。1930年泰雅族人發動“霧社起義”後,日本人大幅修正“理蕃政策”,由原先的軍事高壓統治轉變為懷柔政策。1935年6月4日日本殖民者頒布《台灣總督府訓令第三十四號》,將台灣居民分為內地人(內)與本島人兩大類。本島人下面又分為福建族(福)、廣東族(廣)、平埔族(平)、高砂族(高)四大類。內地人指日本人。福建族指閩南人,也稱福佬人。廣東族指客家人(事實上客家人也有來自福建的)。曾被稱為土人、支那人、蕃人或蔑稱為清國奴等的台灣非日本人居民,從此在法律上就被統稱為“本島人”。台灣漢人稱自己為“灣生仔”(在台灣出生的人們),或“福佬人”、泉州人、漳州人、客家人等。

  日據中期台灣島內及留學日本、大陸的台灣知識分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反殖民主義的世界潮流及大陸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影響下,曾出現一波非武裝抗日鬥爭。在東京的台灣留學生們與大陸留日學生共同舉辦“應聲會”,並成立了“新民會”、“東京台灣青年會”等組織。他們通過在東京辦雜誌、報紙等形式表達台灣民眾的訴求,進行爭取台灣民眾權利的鬥爭。他們提出“台灣人”概念來表示與日本人的區別。這時的“台灣人”同時包含有地域與種族上的涵義,指的是居住生活在台灣的屬中華民族的漢民族成員之意。如林呈祿稱:“台灣島民大部分是從支那的福建、廣東移住來的”,是“支那民族裡的台灣人”。蔣渭水也強調“台灣人明白地是中華民族即漢民族的事,不論什麼人都不能否認的事實”。

  但日據時代台灣民眾的抗日運動“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中所爭取可以行使參政權的“台灣人”僅指居住在台灣的漢人,並不包括先住民。在這裡議會設置的對象為“日本人”、“台灣人”、“熟番人”,不包括此時被稱為“生番”的高山族先住民,而且“台灣人”是與當時被稱為“熟番人”的“平埔人”並列的概念。

  由於日本在台灣實行的是隔離各族群的分割統治,各族群的台灣居民間並沒有機會走向融合。雖然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日本大正民主期間,島內外的台灣知識分子曾聯合起來,進行文化上的非武裝抗日運動及體制內要求平等權利的議會設置請願運動,但最後在日本殖民政府的鎮壓下失敗。在日本殖民統治末期,雖然因為皇民化運動使日語在台灣社會得到推廣,但台灣社會總體上還是一個各族群彼此獨立、缺乏交流的社會。先住民各族之間不能交流,就是客家人與閩南人之間也不能交流。所以在日據時期台灣各族群之間不能說已經形成共同的連帶意識或稱作“台灣人”的共同體意識。侯孝賢的電影《悲情城市》表現出的台灣光復初期的情境恰好表現出了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