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十九大方略 推進兩岸文化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5-28 00:11:43  


 
  三、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感到無奈、恐懼

  5年23項兩岸協議的簽署有助於淺碟型的台灣經濟逐步脫困、復甦,也給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增添了動力。可至今仍堅持“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並不這樣認為,在他們控制的媒體反復強調一個觀點:“大陸一步步與台灣建立全面性的‘金錢連結’關係。‘金錢連結’比虛幻的民族情感更有影響力,像狗鏈一樣套著台灣,使得台灣不自覺的被他牽著走。”這種不斷以恐嚇為手段,反復向善良民眾灌輸“恐陸”、“恐共”思想,以求在台灣社會這塊特殊的土壤中不斷播下“反中”、“仇中”的種子。對此曾任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在回答媒體專訪時認為,“台灣雖已在1987年‘解嚴’,但很深層的部分還沒有‘解嚴’”;“台灣社會如果走到連在十字路口看到紅燈,都會懷疑紅燈是假的,還談什麼方向、目標”?

  對前景深感恐懼,終日憂心忡忡,這種病得不輕的“憂鬱症”總得尋找“排憂處”、“洩憤口”。自認為比大陸“棋高一著”、占得優勢的文化,自然成了“憂鬱症”病患退守的惟一防線。無事生非、來勢洶洶地引爆文化衝突,可謂一箭雙雕:既可以給大陸一點顏色看看,減緩兩岸列車前進的速率;又可以守住上層建築最後的精神堡壘,以防文化漸漸“被全面中國化”。

  融合發展是兩岸文化交往的理想境界

  兩岸的各項交流包羅萬象、豐富多彩,主要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交流,但在這些交流中,毋庸置疑,文化交流總是先行一步,始終充當著開路先鋒的重要角色。上世紀80年代後期,儘管兩岸在政治、經濟、軍事等諸方面根本無法交集、來往、對話、交流,但包括教育、科學、衛生、宗教、文學、體育、戲劇、繪畫、書法、影視、新聞、出版等在內的文化領域,因為雙方找到了最大公約數——中華文化,共同以中華文化為內涵、為底蘊,形成了雙方認同的交流的基礎、空間。所以完全可以這樣說,兩岸交流是從文化交流為起端,為源頭,尋找雙方的共同點是從文化交流開始;要想解決兩岸的各種不同點、矛盾點,從文化交流出發不失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捷徑。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論,事物的發展軌跡要想歸結為具有共性,又頗具個性的不同發展階段,一般必須符合三個條件:一、活動相繼出現的順序必須是固定不變的。有先後順序,不能跳越或顛倒。二、每一階段都有其自身固有的結構特徵。三、整體結構是連續整合的,其發展則是一個連續構造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是前面階段的延伸,是在新水準上對前面階段進行改組而形成的一個新系統。

  以此理論為準繩,按兩岸文化交往的成熟度、廣泛性、默契度、參與度、效應度,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近程階段(或稱為交流階段);中程階段(或稱為成熟階段);遠程階段(或稱為融合階段)。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