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關係發展 新環境與新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09:41  


 
  為了反制“兩岸和平協議”,2019年3月,“行政院”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五條之三修正草案,為兩岸政治性協議的協商、簽署設置了三道“防護鎖”。一是“‘行政院’在協商前九十天,必須向‘立法院’提出協議締結計劃,以及對憲政及政治衝擊的影響評估,由‘立法院’三分之二‘立委’出席,三分之二‘立委’同意後,始得開始協商”。二是“草案經協商後若成形,‘行政院’須整理出院版草案再送‘立法院’審議,並報告協議的過程,以及對台灣憲政及政治的影響,‘立法院’可舉行聽證,最後由‘國會’四分之三‘立委’出席、四分之三‘立委’同意後,才算定案”。三是“交由‘中選會’進行‘全國’性公投,有效同意票必須超過有投票權人總額的過半才算通過,到時相關機關才可進行簽署、換文”。①民進黨當局處心積慮地為兩岸簽署和平協議設置幾乎不可能跨越的門檻,等同於是關上了兩岸協商的大門。

  而在推動所謂“中共代理人”修法受阻後,蔡英文當局又利用在立法機構的席次優勢,直接跳過相關委員會的審查,在2019年的最後一天強勢通過所謂“反滲透法”。根據“反滲透法”的相關規定,未來如果發現“違法從事捐贈政治獻金、助選、遊說、破壞集會遊行及社會秩序、傳播假訊息干擾選舉”等行為是“受境外敵對勢力或滲透來源的指示、委託或資助,處罰就會更重”,②但是對於最關鍵的究竟什麼是“境外敵對勢力”?由誰來定義“境外敵對勢力”?卻語焉不詳,等於給民進黨當局留下巨大的“空白”操作空間。未來,被民進黨當局“扣紅帽子”的對象,面臨的將不衹是“口誅”而是“重罰”,難免引發寒蟬效應。

  (二)社會環境:從交友到焦慮

  兩岸關係經歷多年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兩岸人民確實增加了相互瞭解,擴大了共同利益。兩岸兩會簽署了23項協議,實現了全面、直接、雙向“三通”。截至2018年底,兩岸人員往來1.35億人次,其中台灣同胞來大陸超過1億人次。2018年兩岸貿易額規模達到2262.5億美元。特別是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下的早期收穫計劃,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切實利益。截至2018年底,大陸對台纍計減免關稅約1552億元新台幣,台灣共有56家金融企業和1033家非金融企業利用早期收穫優惠政策在大陸提供服務。

  但不可否認,兩岸社會互動的程度仍然不夠深入,兩岸之間的信任水平開始逐漸與已經邁入“深水區”的兩岸關係發展形成落差。特別是由於兩岸在地理幅員、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軍事實力上的巨大落差,使台灣民眾在兩岸交流交往的過程中難免產生作為弱勢一方的心理疑慮和恐慌。在台灣民眾普遍對前途迷茫,特別是青年人對自身競爭力缺乏信心的情況下,兩岸關係的深化發展確實引發了島內民眾對大陸所謂“經濟入侵”的恐懼,尤其是對“被統一”的擔憂。原本繼續擴大兩岸交流交往,特別是推動兩岸民眾多角度、深層次的互動是化解落差的有效途徑,但是以民進黨為首的“台獨”勢力刻意將“全球化”問題“大陸化”。民進黨上台後更是為了自身的選舉利益,把島內民眾對未來的“集體焦慮感”操弄成所謂的“亡國感”,利用一切機會誘導、形塑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敵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