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民進黨反中操弄身份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21-11-11 00:01:18  


民進黨在台灣社會不斷操弄“反中抗中仇中”民粹,給兩岸關係帶來嚴重威脅。
  中評社香港11月11日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夏昂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11月號發表專文《身份利益視角下的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探析》,作者認為:民進黨再度執政以來,在台灣社會不斷操弄“反中抗中仇中”民粹,給兩岸關係帶來嚴重威脅。民進黨刻意強調台灣社會不同群體的身份利益差別,以配合其“反中抗中”行為,從而獲得政治利益。因此從身份利益視角對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進行剖析,有助於深入理解民進黨的行為邏輯,同時也為大陸有針對性地反制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提供新的思路。文章內容如下:

  身份和利益是國際關係理論中建構主義的核心概念,作為建構主義的代表人物,亞歷山大·溫特(Alexander Wendt)認為,身份是有意圖行為體的屬性,身份帶來動機和行為。利益是行為體的需求,是以身份為先決條件的。①簡而言之就是,身份決定利益,利益決定行為。身份作為一種客觀事實,標誌著個體以及群體實然和應然的社會地位和利益。台灣由於特殊的歷史進程,導致族群結構複雜,台灣學者一般將台灣社會劃分為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原住民。②再加上台灣經濟騰飛後大量來自東南亞的勞工移民群體,使得台灣社會形成了數個高度自我認同的利益群體。這些不同的群體在日常的互動中無不彰顯著各自歷史的、文化的、地域的身份。台灣社會的各個群體都想在政治權力分配中獲得公平對待,維護自己的利益。民進黨注意到台灣社會的這種群體心理,自2016年再度上台後,利用台灣族群間的身份屬性差別,不斷操弄“反中抗中仇中”民粹,以獲取執政利益。

  一、民進黨“反中抗中”行為的族群身份與利益

  民進黨的族群身份認知是在台灣歷史與現實的大背景下產生的,深受“台灣民族論”的影響,這是早期“台獨”理論之一。其主要觀點包括:台灣經過幾百年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不同於中華民族的單一“台灣民族”,兩岸是兩個“不同的民族”;“台灣文化”是不同於中國大陸的海洋文化,“台灣文化”與中國大陸文化具有本質的區別。所以,“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幾十年來,這些“台獨”思想一直影響著民進黨的行為,成為他們不斷“反中抗中”的理論指導,也奠定了民進黨努力推動“文化台獨”的理論基礎。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