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 
中評論壇:上海公報五十週年與中美

http://www.CRNTT.com   2022-05-31 00:03:54  


孫揚明
 
                    孫揚明:上海公報實質改變了冷戰結構

  大陸與美國當時簽署上海公報最大的時代意義,是實質上改變了冷戰結構。最早的冷戰結構是1950年韓戰後開始,圍堵的結構則是從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到韓國、日本、台灣,再到東南亞公約組織(現在的東盟),這叫所謂的第一島鏈。整個冷戰的圍堵,從東南亞公約組織以後,再到中部公約組織(總部在伊拉克巴格達),然後再彎上去就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這樣環型結構的圍堵,是當時最典型的原始的冷戰結構。

  後來美國在甘乃迪總統時代,曾經有人希望改變,但都被壓下來了。這個結構真正出現有意義的變化,是在尼克松和基辛格兩個人時代,就是上海公報改變的結構,改變結構最大的意義在於把第一島鏈的韓國日本留下,把台灣去掉,然後把台灣原來這個點補到了大概2500英里前方的北京,把這條線拉到北京去了。然後美方利用跟北京的關係壓迫蘇聯,達到了美國的目的,最後把越戰結束了。

  所以冷戰的結構在這裡出現了非常重大的變化。尼克松、基辛格兩個人到大陸去的這幾趟,所簽訂的上海公報,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改變了整個冷戰的結構。雖然沒有結束冷戰,但改變了冷戰的結構。在我們那個年代跑新聞是非常辛苦的,我還記得1984年開始跑這個新聞的時候,美國為了拉攏大陸,對於台灣的壓迫到了極點。現在說來,這個結構其實很簡單,因為美國當時是被蘇聯壓著轉,完全喘不過氣來,美國為了要停止越戰,就要拉攏北京。

  二戰剛剛結束的時候,美國一個國家的GDP超過全球的40%(一說甚至超過50%),而整個中國大陸(1945年之後幾年)大概祇占全球的1~1.5%(不到2%),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國是何等強大。但大概二十幾年後,美國就被蘇聯壓得喘不過氣來。

  當年法國一位有名的學者寫過一本書,美國把它翻成英文,書名叫做《極權主義的誘惑》,就是The temptation of totalitarian。這本書的的論點是,蘇聯式的發展模式是不是已經完全壓倒了美國、壓倒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發展模式?而這本書變成一本非常暢銷的書,在美國影響非常大。從中可以看出美國當時受到巨大壓力;美國是覺得被迫要改變這個已不利於己方的世界,所以才找了大陸,聯合對抗蘇聯。最後的直接結果是,蘇聯在1990年代的初期瓦解。所以,美國是成功的,上海公報50年的實踐成果絕對是成功的,蘇聯的瓦解、冷戰架構的正式結束,都與上海公報有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