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中評月刊:台青年政治參與新趨勢及影響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24-12-14 00:02:57  


 
  (四)擁有巨大話語權的大衆傳媒間接推動

  作為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大衆傳媒既可以反映社會現狀,又能影響社會發展,已然被視為繼立法、行政、司法三大公權力之後的所謂“第四權”。這種基於宣傳的重要權力使大衆傳媒可通過實現“話語權力”與“話語權利”的統一來展現其對社會受衆的影響,自然也會影響到青年群體的政治參與。

  近年來,基於互聯網絡和智能手機的快速發展和日益普及,台灣網絡媒體也日益對島內政治生活發揮重要影響。作為互聯網絡和智能手機主要用戶的青年群體,其政治參與也隨網絡媒體政治功用不斷加強而“水漲船高”。據“2022台灣網路報告”統計,島內最常用的社交媒體與即時通訊平台皆為“臉書”(Facebook),其市場占有率為61.22%,排名第二的Instagram則僅有17.17%。“臉書”在台灣青少年群體中使用率最高,是其獲取網絡信息最主要的工具——這意味著“臉書”等社交媒體在政治傳播和輿情引導方面擁有較大的影響力,〔20〕也成為台灣青年政治參與的重要動員方式。

  網絡傳媒具有開放性、即時性等特點符合青年群體求新、求異、求便捷等心理需求,因此其打破了台灣青年的“政治冷漠”狀態,成為青年政治參與熱情高漲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同時也提高了青年政治參與的政治動員與組織水平,使得青年政治參與的政治影響力迅速擴大。如:台灣被廣泛使用的PTT,本身就是台灣大學師生經營管理的非營利性網絡社交網站,其主要作用就是面向島內學生及青年,談論政治、社會、經濟等熱點議題,提供聊天和互動的便捷平台。鑒於該平台能表達不同觀點、交流各類資訊,因此迅速擁有大量的台灣青年作為主要受衆和主要使用者。這也使台灣青年政治參與逐步由綫上(虛擬空間)走向綫下(現實社會),由網絡政治參與轉向現實政治參與,開啓了台灣“民主轉型”以來令人矚目的社會運動新形態。但應當注意到的是,這些台灣媒體時常“泛政治化”,容易對於台灣青年產生不良誘導。〔21〕

  (五)作為政治參與主體的台灣青年自身是內在主因

  政治參與具有階層性,即各類社會階層的資源禀賦影響著政治參與的實際開展。就台灣青年政治參與而言,其最終要落實到島內青年個體,并將個體的青年政治參與逐步匯聚,形成規模效應而實現相關的政治訴求與政治目標。如果台灣青年作為社會個體,其自身對政治參與的意願比較強烈,能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財力,甚至一些青年政治領袖自身就具備較強的政治動員能力、組織能力,能影響和感召其他台灣青年及民衆參與到選舉投票等政治活動,則這些青年個體的政治參與熱情和激情無疑將更為高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