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台媒:勞資應同心協力對抗失業潮

http://www.CRNTT.com   2008-12-24 10:20:02  


僅靠一邊抛出救生圈是不夠的,被救者也要有求生的意志。
  中評社香港12月24日訊/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發表社論,呼籲“勞資同心協力對抗不景氣引發的失業潮”。文章内容如下:
 
  就在媒體廣泛報導臺灣11月失業人口達50萬7千人,失業率高達4.64%創下近5年來新高紀錄的恐慌中,由台北市、桃園縣等6個縣市產業總工會和臺灣自主勞工聯盟等組成的團結工聯,日昨上午聯合臺灣產業總工會等勞工團體到“勞委會” 抗議,指責政府縱容資方濫用無薪假,侵害廣大勞工應有權益。 

  坦然言,面對不知何時才能結束的不景氣陰霾,工商企業的經營大都瀕臨危機,採取無薪假的措施,如果前提是過度性質,是避免走上裁員及企業倒閉極端的一種折中權宜做法,我們不認為對勞工的權益會有太大傷害,畢竟全球面臨世紀僅見的金融海嘯與經濟衰退,就業情況慘淡其實是大家必須接受也必須忍受的事實;我們甚至認為,唯有勞資雙方同心協力、將心比心,相互安慰、相互體諒、相互合作,才能安度不景氣寒冬所帶來的失業狂潮。 

  “行政院”“主計處”日昨公布有關失業的數據,確實怵目驚心。失業人口高達50萬7千人,失業率為4.64%,創近5年來新高;單單11月,因業務緊縮或歇業而失業者一舉突破20萬人,創6年來同月新高,且較10月增加3.6萬人,也創下歷年單月最大增幅。因為失業人數攀高,受波及人數也突破百萬人,達到105萬人,創5年來新高,顯示失業壓力業已波及整個台灣社會,甚至成為動搖社會基礎的一大變數。而在此波失業狂潮中最引人注意的一項數據,就是11月臺灣低工時人數竟然高達74萬1千人,較上月增加20.5萬人,其癥結就是很多工商企業因為生意清淡、訂單銳減,企業主在員工無事可做情況下,乾脆採取無薪假的折中做法,既可減少支付員工的薪資,又可不必驟然辭退勞工或裁員的權宜措施。 

  坦然言,在景氣低迷,薪資成為企業重大負擔之際,適當程度允許企業放無薪假,一方面可以避免勞工失業,另一方面也可減輕企業負擔,其實有其正面意義。然而,如果員工“大放”無薪假,也就是無薪假比例過高,甚至“喧賓奪主”,不但會促使勞團率領勞工前往“勞委會” 抗爭,我們也憂心會傷害勞工維持家計的能力,甚至成為動搖社會基礎的元兇。 

  因為,“主計處”有關低工時勞工的相關資料顯示,有些無薪假的勞工,單周工作時數低於20小時者,竟然高達4.6萬人,等於單周工作不到3天、全周休4日,也就是勞工界所謂的“作3休4”。其他如一周或一整個月中無薪休假日數異常偏高者,更是所在多有。依照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休無薪假雖然不算失業,但因勞工薪資減少,如果無薪假的比重太高,勞工當然無法維持家計,甚至無法養活自己。但若只允許企業比照周休二日般採取很小比例的無薪假,坦然言,對企業減輕薪資負擔的助益其實不大。如此的兩難,難怪“勞委會” 面對無薪假爭議,一開始不敢遽然說死企業放無薪假必須支付最低工資。 

  既然無薪假有其貢獻也有其局限,面對經濟衰退可能延長至明年,企業放無薪假還要流行一陣子的現實,我們認為,朝野應該集中智慧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對策,一方面要能安撫勞工、照顧勞工家計,另一方面也能達到減輕企業經營成本的現實。譬如,我們即認為台積電的做法,也就是擔心員工因放無薪假而導致生活困頓,採取了讓員工預先支領分紅金的策略,確能達到兼顧企業主與員工應有權益的目的。另外,有些傳統產業採取寄存策略,也就是要求員工放假,暫時採取無薪待遇,但其實記在帳上,有朝一日,只要企業恢復正常營運,財務狀況改善,即將積欠的薪資返還員工。 

  我們認為,只要政府、社會各界,乃至勞資雙方肯用心設想,應該還可找出適合各種企業現實條件的權宜做法,在徵求勞工的同意或諒解後實施。全球經濟大衰退總有雨過天晴的一天,如何安度危機,創造勞資雙贏,兼而安定社會,就看朝野的智慧與努力了。

  (來源:中時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