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深度揭底:美國五大投行盛衰記

http://www.CRNTT.com   2009-01-09 11:34:50  


 
   
  
  (4) 
   
  2008年3月17日之前的那一周挺有意思。貝爾斯登在這周大部分時間裡一直和破產的謠言苦苦搏鬥。股價在星期五的開盤的時候直接腰斬,由60塊跌至30塊,交易量暴漲到平時的幾倍。和一年半以前每股170多塊的高位相比,如果這時候衝進去,怎麼看也是撿便宜。很多人終於迫不及待的衝了進去,在30塊這個價位上放手一搏,下了很大的賭注。 
   
  畢竟自從2001-02年科技股泡沫破滅以來,過去的這些年股市房市並駕齊驅的大踏步增長,已經很長時間沒有看到像樣的大公司倒閉了。貝爾斯登是誰?華爾街五大投資銀行之一,那哪能是白給的啊。每年那麼多的MBA畢業,念叨的最多的不就是去投行工作麼。到如今,突然跟你說這五大之一要破產了,擱誰,都得嘀咕嘀咕,這,可能麼?忽悠我們呢吧? 
   
  在美國念一個MBA不容易,一般是兩年全時上課,學雜費生活費加在一起應該沒有十萬是下不來的。MBA很少有大學畢業生一畢業就直接去讀的,因為身上還都背著本科的學生貸款一大堆,沒錢。一般都是工作個兩三年,攢了些經驗,讓自己看起來不是白紙一張,再去申請。所以念完課業繁重的MBA,找到一個理想的工資豐厚的職業,趕緊早日還上欠的一屁股債,是頭等大事。讀完MBA進投行,這是一條千萬人走過無數次屢試不爽的道路,起薪一般都在十萬以上,名校的更多,外加幾萬的簽字紅包,一下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華爾街過去五年的榮景造就了很多神話,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大概是年底分紅。分紅的方式可以是全一次性的給現金,也可以是一部分現金加上一部分公司自己的股票期權,作價低於市面實際股價很多,作為以後套利的激勵方式。直接一次性發放現金有一個當時多交稅的問題。每半個月一次的工資單,公司自動幫你扣掉了應繳給聯邦的稅錢,再扣掉州稅,如果你住在紐約市,那麼對不起了,再交市稅。這三樣走過一遭了,再往下扣社會安全稅,一般是工資的6.5%,然後是健保費。 
   
  這些苛捐雜稅全扣完了,才是自己該扣的,比如退休賬戶(401k),醫療保險,等等。一個十萬年薪的工作,每一張這樣的工資單這樣七扣八扣下來,拿到手的淨收入大概就剩下了不到三分之二。可是,稅率隨著收入的增加也是上漲的,一般的算法是會根據稅前的毛收入乘以24,得到年收入,然後根據年收入在哪個檔,就適用那一檔的相應稅率。對於一次性發給一大筆紅利的這樣一張工資單來說,拿到手以後,往往只剩下了一半,甚至還不到。當然,多交的部分,第二年四月份申報個人所得稅的時候還可以要回來,不過這樣一來,對於習慣了精打細算的我們來說,等於白白損失了多交部分幾個月應產生的銀行利息,不是嗎? 
   
  給公司股權作為紅利的好處,一是激勵我們這樣的被剝削階級的主人翁意識,看看,公司越好,大家才能越好,對吧?二是這樣一來實際上起到了留住人才的效果,降低了跳槽的流動性,因為股權的套現需要時間,可長可短,但是一般不會在讓你在拿到的第二天,就能歡天喜地的去套現然後走人。其實在那些繁榮昌盛的好日子裡,這樣說也不大符合實際情況,因為沒有什麼能真正阻擋住人跳槽的,就算是採取發放現金的分紅形式,新的公司也會為了挖到想要的人,欣然同意補償你年底前還沒拿到分紅就跳槽的個人損失,這是這個行業的現狀。年景越好,人員的流動性跳槽率其實也就越高。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擋不住啊。 
   
  拿2007年底舉例子,因為2007年對很多金融公司來說,都是發放紅利登峰造極的一年。五大投行年終發放的獎金總額達到了史無前例的380億美元,相比2006年,總量多了20億。這些錢如果除以總雇員人數,平均到每個人頭上的也有20萬。財大氣粗的高盛首當其衝,380億裡面它一家獨占了180億。由於這一年當中它家雇員總數由前一年的兩萬六千多增加到了兩萬九千多,所以平均數反而比2006年有所下降,大約是60萬多一點。 
   
  報紙上,電視裡,大家莫不懷著複雜的心情熱烈的討論著這個數字。我在高盛的朋友,忽然收到很多親朋好友的來電,熱情寒暄之餘不免最終要拐到這個話題上。好比禦賜同進士還鄉,平常不大走動的街坊鄰居忽然摩肩接踵的來串門兒敲鑼打鼓一番似的,搞得他還要和不明就裡的群衆們解釋一番,平均數和中位數的差別。其實有哪一家公司不是給高管發的獎金占去了絕大部分呢?高盛的CEO一年拿到的分紅總在五六千萬之間,公司裡頂級交易員幾千萬是很常見的事,所以說,那個平均每人60多萬的傳言,被炒的熱鬧非常,連遠在大洋彼岸的國內都恨不得家喻戶曉,其實對於這些大投行裡工作的普通中級雇員來說,根本不是那麼回事。如果說基本年薪十幾萬到二十萬的話,獎金能達到100%的年薪,就是很不錯的成績了。 
   
  2002年大環境無比惡劣的時候,和現在08年的情況一樣,普通行業的人們能保住飯碗,就已經很知足者常樂了。那時候有的基金的高級雇員,年終拿到了五萬獎金,覺得是對他工作表現的輕視,對個人的侮辱。難怪,誰讓他和以前享盡榮華富貴的時候比來著。年底拿到手的錢忽然少了兩個零,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實吧,想想別的行業,有哪個行業是像金融業這樣,風水輪流轉,好的時候因為特別志得意滿,所以差的時候才會覺得身世不公,悲憤莫名。全美平均家庭收入最高的州,是與紐約比鄰的新澤西州,大概是5萬一年。很多行業的勞動者,付出的時間精力,並不比金融業從業人員少多少,可是一年到頭沒有分紅且不說,到手的收入可能連人家額一個零頭也沒有。按照我們從小受到的諄諄教導,各行各業只有社會分工不同,並沒有高下貴賤之分。哦對了,那是唯物主義者的勞動價值觀,大概不太適用於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這裡所謂的美國夢之一,就是金錢至上,能掙到大錢的人就是成功者,就是整個社會的行為楷模,根本不用老師在課堂上像樹立張海迪雷鋒那樣,還要費那麼大的力氣;這裡長大的人們,深厚的向錢看的意識都是從骨子裡向外發散的,好比當年的北京國安,只要聯賽裡遇見了上海,“打申花不用動員”。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啊。 
   
  2007年高盛年底分發的紅包差不多是其他四家加起來的總和了,這和這一年中股票的表現以及盈利的水平,倒是很符合的。只能說有人不應該發那麼多,但是絕對不應該是高盛。坊間傳聞分析,貝爾斯登悍然年底逆市而上,照舊派發不遜往年的紅包,其實是管理層心裡清楚,這是最後一年,能多分點兒是點兒。看看這一年的股價,美林和貝爾斯登損失了百分之三四十,忠實的反映了盈利的程度。以盈利來衡量,這一年以高盛的大獲全勝和其他幾家的灰頭土臉而告終。高盛發的180億,甚至比當時貝爾斯登的110億市值還多許多,也就是說,如果高盛用這部分去買貝爾斯登,是可以辦到的。 
   
  現在回頭再看,幸虧高盛沒買。貝爾斯登禍起蕭墻之內,它最後的命運,從這一年之中發生的幾件大事就已經能影影綽綽的看出端倪來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