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韓國“去漢字化”的尷尬後果

http://www.CRNTT.com   2009-02-02 06:50:56  


 
  漢字一直是韓國國內爭論不休的課題,甚至遠在朝鮮時代,他們就開始在爭論漢字的存廢問題。2000年前,朝鮮與日本一樣,因爲自己沒有文字,又嚮往中國的文明與强大,主動模仿中國幷全盤輸入中華文明體系,其中最具體的事物便是使用中國人創造的漢字。在後來1500年的漫長歲月裏,漢字和漢文一直是朝鮮半島人民唯一的書寫系統。甚至15世紀中葉,世宗發明28個字母的“朝鮮文”之後,漢字還是朝鮮語文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世宗創造“諺文” 

  李氏王朝第四代君主世宗,傾全力製造了朝鮮半島最早的表音文字“訓民正音”(也稱“諺文”),一是力圖要擺脫漢文的束縛,建立自主的語文體系;二是提供平民百姓更易學易寫的文字,遂于1446年正式頒布“訓民正音”,也就是自創的“朝鮮文字”(韓國稱“韓文”)。但到19世紀末葉爲止,朝鮮王朝還是使用漢字撰寫官方文件和歷史著作,包括漢文的文學作品。 

  當時,人們稱朝鮮文爲“諺文”,意思是“非正式”文字,“正式”文字還是指漢字。情况跟日本人稱其文字爲“假名”一樣,“真名”永遠是漢字。但日本的侵略,不僅使朝鮮滅亡,也使民族文化加速沉淪,即使光復之後,國土依然分裂,連文字也開始分道揚鑣——北部朝鮮完全廢除漢字,南部韓國則不規則地使用韓文和漢字。 

  北朝鮮和中國的朝鮮族,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逐步取消使用漢字,而韓國也在1948年10月公布專用“韓文”的法律,幷規定每年10月9日爲“韓國文字節”。不過韓國的“去漢字化”政策依然搖擺不定。尤其學校在推行“去漢字化”過程中,有時積極,有時和緩,但總體趨勢還是儘量减少使用漢字,不僅使教育工作者感到無所適從,也使年輕與年老一代産生嚴重的文化代溝。 

民族文化危機 

  由于南北朝鮮共同使用了近2000年的漢字,漢字詞彙已深入朝鮮語言內部,連思考模式也無法擺脫漢文化圈的框框,要將古代官方文件、歷史著作、文學作品中的漢字完全抹去,簡直是歷史于與文化的真空,而人名、地名沒有了漢字支撑更搞不清誰是誰,圖書館裏即使有汗牛充棟的文獻也頓時成爲一堆廢紙。 

  “去漢字化”過程的矯枉過正,不僅産生了文化斷層,也帶來了嚴重的民族文化危機。樸正熙獨裁統治時期,于1970年下令禁止在小學教導漢字,實行所謂全面實施韓文教育的政策,僅允許在初中、高中教授900個基礎漢字。爲了顯示其“去漢字化”决心,他以雷厲風行方式廢除漢字,連歷史建築懸挂的牌匾也被他取下來改寫成“標準”韓文,全都成了“不倫不類”的非歷史文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