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奇跡,還是亞洲戲劇?

http://www.CRNTT.com   2009-02-07 09:45:41  


 
  尤其是第二道裂縫的擴大,可能會使大廈轟然倒塌,而不是一帆風順發展下去。回顧歷史,不難發現東亞各國所走過的道路崎嶇坎坷。1968年,繆爾達爾在《亞洲的戲劇》一書中以冷峻的筆觸將東南亞打入了貧困陷阱的冷宮。他認為唯一的出路是控制人口增長、進行更平等的土地分配、以及擴大對健康和教育的投資,才能把東南亞拉出貧困的泥淖。即便是在亞洲四小龍騰飛的年代,亞洲也不乏批評者。1994年,克魯格曼在《外交》雜誌上發表了《亞洲奇跡的神話》一文,在這篇被認為預言了亞洲金融危機的著名文章中,克魯格曼白紙黑字寫下了一個結論:東亞增長不是奇跡。其問題在於高投資驅動型的經濟增長不可持續,而且大量的FDI(外商直接投資)會出現問題。這一觀念與推廣“亞洲四小龍”以及亞洲價值觀的經濟學者非常不同,當時可以說非主流。直到1997-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大家才發現原來克魯格曼說過亞洲模式有問題。

  近年來,像秦暉、盧周來等本土學者也對第二道裂縫做出了分析。秦暉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以“低人權優勢”為代價的。不過在盧周來看來中國的改革是一種卡爾多-希克斯改進,就是改革中獲益群體的所得,足以彌補損失,因此只要能夠將卡爾多補償做實,是有希望彌補裂縫的。這種思路,與村上泰亮所謂的“補充性政策”不謀而合。所謂補充性政策是指那些為了應對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而採取的措施,以緩和因為經濟增長而產生的矛盾。這些措施要處理的問題包括不平等的擴大、污染、城市化、人口遷移、資產泡沫、腐敗、毒品、愛滋病、傳統價值觀和習俗的淪落等等。

  在大野建一看來,東亞的成功地區包括中國在內,儘管各自的道路不盡一致,但大體上遵循了相似的政策路徑,即經濟增長政策和補充性政策並舉。為了促進經濟增長,各國都大體採用了吸引外資、擴大金融市場、扶持企業、改善基礎設施、以及開發人力資源等措施。村上泰亮認為:一旦預期中的產業開始高速增長,身處這些產業以及相關的人必將經歷生活方式乃至生活態度的巨變……特別是在後發國家,整個社會的結構,包括國民心態,都會受到現代化的衝擊,埋下社會緊張關係的種子。這類緊張通常來自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大和生活方式的差異。這種社會緊張關係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就可能導致政治衝突,最終顛覆經濟發展本身。因此對應於經濟增長政策,還必須有相應的補充性政策來緩解社會緊張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