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李昌平:“中國難題”與“張五常局限”

http://www.CRNTT.com   2009-02-26 09:31:33  


 
  工業化是從英國開始的,製造業從英國逐步向歐洲、美國、俄國、日本、“四小龍”轉移,工業化帶動城市化,工業化、城市化將農民减少到10%以下,最終實現了現代化轉型。

  製造業由先發國家向後發國家轉移,相對技術含量是遞减的,邊際效益也是遞减的。日本之後,也許再不會有人口大國可以通過承接先發國家轉移的製造業實現現代化了,甚至“四小龍”可能是最後的幸運者。因爲“四小龍”之後,全球少數人爲多數人搞“製造”的局面發生了逆轉,變成了多數人爲少數人搞“製造”的局面。

  在先發國家搞“製造”,100元GDP可以轉化75元國民收入,中國等後發國家搞“製造”,100元GDP只有35元轉化爲國民收入。拉美、印度等國在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出現巨型的城市貧民窟是必然的。中國的制度(特別是土地制度)有別于拉美和印度等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自然會出現中國式的“現代化病”,即:農村小農不得不依靠其家庭成員進城(農民工)打工收入來維持其“家庭農業簡單再生産”,以此避免“無産”;進城農民工不得不依靠“小農家庭經營”維持其安身立命之所,以此避免“無家”。沒有農民工,家庭經營的農業制度將不可持續,小農會破産;沒有小農家庭經營制度,農民工會沒有家,變爲無家可歸的“流民”。

  很顯然,出口導向的現代化戰略可以幫助中國沿海地區實現現代化——農民市民化,但不能幫助中國廣大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市民化。當越南、印度等後發國家群起爭奪中國全球製造的市場份額(或受所謂“金融海嘯”影響)的時候,“農民工返鄉”就成爲必然。

  “中國難題”與“張五常局限”

  不减少農民,9億多農民爲3億多市民搞飯吃,農民沒有前途;减少農民增加農民工,會造成多數人爲少數人搞“製造”的局面,農民工(工人)沒有前途。這就是“中國難題”。

  如何解决中國難題呢,張五常的辦法是廢除《勞動合同法》,繼續壓低農民工工資,維持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的出口企業的競爭力。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最近也力挺張五常,强烈呼籲停止執行《勞動合同法》。如果在50年前,或如果中國只有數千萬人口,張五常持有這樣的觀點,當然不會錯。現在是全球低端製造業嚴重過剩,中國珠三角和長三角的競爭優勢已經部分喪失,越南等許多後發國家的土地價格和勞動力價格都低于珠三角和長三角的一倍多,即便中國農民工再辛勞,恐怕也難維持中國外向經濟的競爭優勢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