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石油金融化風險 要從戰略高度防範

http://www.CRNTT.com   2009-06-22 11:55:57  


石油金融化風險必須從戰略高度加以防範
  中評社北京6月22日訊/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銀行業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勇今天在《中國證券報》登出文章“從戰略高度防範石油金融化風險”。作者表示:“在金融危機依然肆虐的大背景下,石油價格卻在2008年12月22日跌至33.87美元/桶之後,到今年6月12日突破72美元/桶,創下2008年10月下旬以來最高價。而在今年整個5月份漲幅近30%,創下10年來最大的單月漲幅紀錄。這其中,石油金融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油價的大起大落蘊藏著極大的風險,這需要從戰略的高度予以重視并防範。”文章内容如下: 

            石油金融化趨勢愈發明顯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石油與金融的結合越來越緊。 

  在迪拜商業交易所、東京工業品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等,新的原油期貨合約正在上市;老牌的英國倫敦洲際交易所、美國紐約期貨交易所,正在把更多的場內和場外交易納入自己的交易平台。與此同時,俄羅斯聖彼得堡石油交易所、伊朗石油交易所等一批新的石油交易所也相繼開業。目前,全球三大代表性市場分別為紐約商品交易所的WTI、倫敦洲際交易所(ICE)布蘭特原油(Brent Crude)及迪拜原油(Dubai Crude),但這三大市場仿佛三位一體,早已成為歐美對衝基金的私有戰場,巴克萊銀行、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乃最主要的石油投機大戶,荷蘭銀行、美林、德意志銀行亦是遠期原油的主要玩家。 

  石油期貨市場的蓬勃發展,順應了正在全球轟轟烈烈上演的石油期貨熱,也體現了期貨市場巨額資金對石油的追捧。據估計,近幾年流入全球主要石油期貨市場的資金高達上萬億美元。金融行業大規模介入石油市場,使石油由一種單純的套期保值工具發展成為新興的金融投資載體。交易商通過吸納或拋售石油期貨合同,從中賺取差價。據統計,近幾年投資者在期貨市場投資石油的獲利率持續超過其他商品。期貨市場的杠杆效應、獲利套現者買空賣空機制以及國際市場的流動性過剩,共同導演了石油期貨交易市場驚濤拍岸的宏大場面,使得石油金融化特征愈加明顯。而金融市場的追捧,在使石油成為一種重要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同時,將石油的定價權逐步讓渡給了投資基金,而不再屬於生產者和消費者,也不再受供求關系的束縛。 

             石油金融化助推油價漲跌 

  從一個視角看,石油金融化可以極大地完善石油市場,促使市場主體更多元化。石油期貨市場不以實物作為石油貿易的前提條件,進入市場的門檻較低;市場信息更充分,投資基金的敏感性加速了市場信息的傳播;市場流動更快捷,金融期貨市場采用電子交易和結算系統,市場運作效率明顯提高;市場主體增加促使成交率更高,成交速度更快;市場“價格發現”功能更強大。由於市場交易者通過共同平台能够迅速找到可接受的價格,避免了交易價格的盲目性,期貨交易所體現出來的價格曲綫反映了長期石油價格的走勢,市場“風險規避”功能進一步凸顯。 

  但是,從另一個視角去看就會發現,石油金融化又能够助推油價漲跌。目前的油價飈升,固然有經濟複蘇以及各國擴大戰略儲備對石油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石油金融化推波助瀾的結果。據統計,2004年到2008年期間,進入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的基金數量由4000多家增加到9000多家,估計投資金額達到10000億美元左右。在國際商品期貨市場上,投機性對衝基金對石油期貨的投機活動日益顯著,到2007年12月,投機性對衝基金占紐約商品交易所超過70%的原油和汽油交易量。2004年下半年至2008年上半年,投機基金大量購買石油期貨也助推了2004年和2008年上半年油價的高漲。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