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消費模式不變 增長方式難變

http://www.CRNTT.com   2009-06-30 10:53:52  


消費模式的轉變對增長方式的難變影響巨大
  中評社北京6月30日訊/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關鍵在於發揮消費作為中國經濟增長“三套馬車”領頭馬的作用。上海證券報發表經濟學博士肖立見、林志平文章表示,受中國社會保障覆蓋面窄、社會保障力度不夠等因素的影響,中國絕大多數居民自發形成了保守消費的模式,嚴重地制約了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為發揮消費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最終拉動作用,非得盡快促使中國居民從保守消費模式向適度消費模式轉變不可。

  文章分析,概括起來,世界上存在三種消費模式:

  一是以美國居民為代表的超前消費模式,它的顯著特點是居民透支未來的收入,儲蓄較少。在超前消費模式形成之初,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十分明顯。在超前消費模式形成之後並沒有改變之前,其對經濟增長的新的拉動作用趨向於零。但是,一旦改變這種超前消費模式為適度消費或保守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就會很大。目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機的猛烈衝擊下,美國許多居民被迫限制了超前消費,而這加劇了美國實體經濟的衰退。因此,超前消費不是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

  二是以中國居民為代表的保守消費模式,顯著特點是居民消費少於收入,居民儲蓄餘額較多。居民儲蓄與居民當前消費表現出一種反向的關係,儲蓄越多,當前消費越有限。保守消費模式不僅影響了一個國家的最終消費能力從而不利於經濟增長,而且使銀行個人存款大幅度增加並構成了銀行資金運用壓力,在客觀上刺激了投資擴張。

  三是適度消費模式,它介於超前消費模式和保守消費模式之間,居民消費與收入大體平衡並有所節餘。這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消費模式,對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可產生多方面的積極作用。

  文章表示,中國居民保守消費模式並非“與生俱來”。在計劃經濟年代,中國居民收入水平很低,但消費品更為短缺,大多數消費品都憑票供應,當時根本不存在居民保守消費的問題。中國居民保守消費模式是在市場化改革之後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市場化改革後,家庭、個人生存與發展風險急劇增加,強化了家庭、個人的保險意識;另一方面,市場化改革後,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福利性保障”的格局被打破,而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相對滯後,難以滿足居民的保障需要,更強化了居民“家庭保障”的行為。許多居民特別是中低收入水平的居民為應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生存與發展的現實或潛在風險,不得不緊縮常規性消費開支,盡可能地增加儲蓄。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居民儲蓄大幅度、超常規增長,增長幅度遠遠超過同期GDP、居民收入增長幅度,就是中國居民保守消費模式的間接體現。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