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民族品牌”究竟去向何方

http://www.CRNTT.com   2009-07-03 11:39:52  


  中評社北京7月3日訊/“民族品牌”因為涉及“民族”概念,而顯得特別敏感,網易新聞頻道今天發表綜合評論文章,表示“民族品牌”發展模式應該選擇“走出國門”,文章內容如下:

  “民族”概念總是特別讓中國人敏感。在涉及外資并購“民族品牌”的事件中,國人對民族品牌的情感表達尤為激烈,從徐工、大寶、匯源,再到前些天大白兔變身中外合資,每一次外資并購,都要照例引起“保護民族品牌”的呼聲。
娃哈哈曾遭遇達能的強行收購,并引發後續一系列官司

  甚至在蒙牛身陷三聚氰胺門以後,其高層宣稱蒙牛股份已經有外資覬覦,也有人立即“從大局出發”,要求“給民族品牌多一點寬容”。然而,我們保護民族品牌究竟出於什麼理由?我們有必要對外資并購民族品牌風聲鶴唳嗎? 

        外資收購并非民族品牌的死路 

  這些年來,反對外資收購者津津樂道的例子,不算起來有美加淨牙膏、中華牙膏、活力28、南孚電池、小護士、樂凱膠卷、樂百氏等。人們認為,當這些品牌落到了跨國公司手里,將即刻打入冷宮,或者逐步使其消亡。實際情況是,南孚電池直到現在仍是國內領先的電池品牌;樂凱膠卷只賣了20%的股權給柯達,年初柯達已將股份轉讓給一家中國民企;樂百氏的逐步淪落,其實是敗在了同為達能掌控的娃哈哈的手下。 

  “外資會為了消滅中國民族企業而惡意收購民族品牌”,這是“亡我之心不死”陳詞濫調的經濟版。收購民族品牌的企業都是外資民營企業,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如果因為收購中國的企業而業績欠佳,外國政府也不會給任何補貼。外資企業如果真是為其國家利益打工,收益和風險未免太不對等了。在市場經濟當中,品牌的興亡盛衰太正常不過,秦池、愛多、巨人、三株、太陽神、亞細亞、科龍、三九、托普,外資并購充其量只是衆多“死法”里很不重要的一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