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精英主義和舉國體制 未來優勢更強

http://www.CRNTT.com   2009-12-13 00:23:00  


 
   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中,首次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看來,鄧公自己也需要探索和實踐了十年,於1992年南巡的時候,才能簡單和清晰的作出表達。他針對一段時期以來,黨內和國內不少人對改革開放性質的爭論,指出:“要害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主要看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從此,“三個有利於”成為人們衡量是否社會主義的判斷標準。在這有劃時代意義的南巡談話中,鄧小平又進一步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的核心定義,而且這是無可疑問最權威的論述。

  從此可見,“中國特色”也者,不在於立足於中國基本國情和現狀,而更重要的在於它於傳統的社會主義論述之外,另闢蹊徑。但是不管怎樣,這個中國特色的論述,確實是如假包換的“社會主義”,事實上更忠於馬克思主義。來自西方的社會主義這一“中國特色”的突破,堪與唐朝時我們的祖宗把印度的大乘佛教加以“中國特色”的闡述,創立更上一層樓的禪宗相媲美。

  問題的出現,也即是我們為何要擺脫傳統的社會主義體系,在於馬克思哲學中“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矛盾。一向以來有關的理論,主要都集中於批判資本主義、為何及如何革命,推翻資本主義。“階級”和“階級鬥爭”是問題的核心。這樣下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如何對待“階級”和“階級鬥爭”是一個很尖銳的現實問題,並因此爆發了“文革”這“十年浩劫”。“文革”結束之後,搞“改革開放”,包括鄧小平在內的不少人很清楚,在建設社會主義期間,繼續深究“階級”和“階級鬥爭”,對改造世界是沒有很大作用的。階級問題的核心是剝削,消滅剝削,就解決了階級問題。所以在上述鄧公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論述中,突出消滅剝削,根本就不正面提階級。後來發展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也不提階級,思路是一貫的。

  這一條,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其他牌子社會主義最大的分別。我們不能簡單的以“階級鬥爭熄滅論”來對待它。因為於無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建設社會主義的階段,內部的階級和階級矛盾,已經不再是主要矛盾,需要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這框框。這裡並不存在熄滅與否的問題,因為這已經是不再重要,毋須突出的矛盾。這也是中共作為革命黨與執政黨在看問題時角度的分別,“得天下”與“治天下”是兩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執政的社會主義理論。大部分其他執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因為在這問題之上栽了跟頭,當地的共產黨亡國亡黨,政權變天。

  階級矛盾的基礎是所有制,這個問題不能迴避,鄧小平的南巡談話因此也正面接觸了這問題,他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總之,一個公有制佔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財富屬於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會主義原則,第一是發展生產,第二是共同致富。我們允許一部分人先好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好起來,目的是更快地實現共同富裕。”3

  鄧小平非常睿智的認識到,要從建設的角度考慮社會主義,就要追溯到源頭:社會主義的目的是為了甚麼?目標不是把資產階級鬥臭鬥垮。這大不了只是中期手段而已。從目標出發,“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要人人都能過更美好的生活,一語中的,再沒有別的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