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尋找全球金融“新平衡”

http://www.CRNTT.com   2010-01-06 09:06:36  


  中評社北京1月6日訊/從“大蕭條”以來的百年金融史看今天的全球性金融危機,這次“大危機”也是原有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平衡被打破的產物,它既意味著舊的平衡格局難以為繼,也預示著新的平衡格局會不斷形成。

  中國經濟周刊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文章指出,金融危機表明以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存在許多內在的缺陷。在這樣一個不對稱、不平衡的國際貨幣金融架構下,由於不存在發達的本土金融市場,中國等新興市場經濟不得不把大量貿易盈餘(過剩儲蓄)投向美元債券,轉換成巨額外匯儲備;相反,美國則依靠美元主宰性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為巨額赤字融資。這種高風險的全球 “恐怖平衡”最終被金融危機打破。

  無論是中國的經驗還是國際的案例都顯示出,國際收支的順差不可能依靠單一匯率變量的變動來解決,根本上需要一系列政策的結構性調整,特別是金融市場的發展,以及鼓勵穩定增長的對外投資,來平衡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經常項目的盈餘。

  理論上,只要存在一個發達的本土金融市場,巨額儲蓄仍可以通過國內金融體系轉化為實物和金融資產,並不一定要投資於海外債券等國外資產上。然而事實上,不但中國,包括日本在內的東亞金融市場都不存在一個足夠發達的金融市場以吸納亞洲的巨額儲蓄盈餘。所以作為中國最大海外投資者的中央銀行就只能投資於或主要投資於海外的債券資產等,從而形成外匯儲備積累。

  文章認為,為了提高盈餘儲蓄的資金配置效率,並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發展本土的金融市場應當成為當前金融政策的重點。

  此外,不容忽略的是,本土金融市場的發展對於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也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國內儲蓄可以經由本土金融市場最終形成國內資產,而不是去購買美元儲備,那麼,這將根本上降低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市場壓力。此外,中國的外匯管理政策還有更大的放鬆管制的空間,通過把更大的外匯使用權交給企業和居民,鼓勵企業和居民的對外投資,以對外投資的增長來平衡外資的流入以及由此帶來的匯率升值的壓力。

  到目前為止,美元依然是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結算中的主導性世界貨幣,同時也是最為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在各國央行公布的國際儲備資產結構中,美元儲備處於絕對支配地位。截至2008年底,美元、歐元、日元在國際儲備資產中的份額分別是:64%、26.5%和3%,其它國際貨幣無法與美元相提並論。這樣一來,在目前的國際儲備貨幣體系下,只要中東和亞洲存在儲蓄盈餘,它就不可避免地表現為美元外匯儲備,使資金流向美國。因此,糾正全球的儲蓄不平衡結構,一定程度上也表現為必須國際儲備體系的改革,只要全球外匯儲備資產集中於單一美元,那麼美國的低儲蓄率、高負債率的問題就不可能從根本上得以糾正。

  文章表示,從全球角度看,應當積極推進國際儲備貨幣多元化,解決全球金融體系不平衡;而從中國角度看,則應當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這不僅有助於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而且對全球貨幣體系的更為均衡,會發揮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