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挖曹操找劉備下一個要扒孫權嗎?

http://www.CRNTT.com   2010-01-19 10:29:11  


 
  如此的景象,我們似曾相見:從6個省明爭暗鬥與“牛郎織女”故事,到十幾個城市虎視眈眈於“梁祝故里”傳說,再到為了爭“李白故里”而鬧著要打官司……該如何審視這一幕幕鬧劇?筆者以為,學者對湖南新晃、貴州赫章、貴州水城等地為了爭奪“夜郎縣”地名進行激烈競爭的評價可以作為參照:“今天的夜郎之爭,都是出於發展地方經濟的考慮,與研究夜郎沒有什麼關係。”

  離開了“遺產經濟學”背景,我們恐怕不可能對“寂寞”的劉備作出解讀,也不可能對官方和民眾的互動得出理性的認識。在筆者看來,所謂的“征集令”,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解讀為集體無意識下的“皇墓經濟學”。離開了經濟利益的考量,曹操墓的挖掘能引起如此多的連鎖反應嗎?

  我們何以深陷“皇墓經濟學”的集體無意識之中呢?筆者以為,責任不在當地官員,不在村民,從某種程度上說,整個社會已經陷入一種集體無意識之中,陷入了利益思維主導文化遺產的陷阱之中——把文化遺產當成了“賺錢機器”。也就是說,單一地指責當地官員或者村民都是偏頗的,誰願意承擔一個喪失了“機會”的罪名呢?又有誰願意讓利益從眼前溜走呢?更何況,有更多的地方已經為彭山樹立了“參照物”。

  “皇墓經濟學”當然可怕,因為這本身已經偏離了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但更可怕的是彌漫於社會的集體無意識。這種集體無意識的日益侵蝕,似乎已經讓社會丟棄了一種理性的反思和糾偏的勇氣,只能以利益驅動的思維審視文化遺產的價值,甚至用單純的經濟利益綁架文化遺產應有的價值。如果不從根源上找問題的實質,進而找到救治的制度性方法,“皇墓經濟學”絕對不是最後的“瘋狂”。

  任何經濟利益都是暫時的,並且一時的經濟利益越大,越可能對長遠的文化遺產保護造成更大的傷害。實際上,任何文化遺產都不屬於某個地區,某個團體,而是整個人類,包括我們的子孫後代。但願社會能用反思和糾偏的擔當,來對待“皇墓經濟學”以及潛伏其後的集體無意識!(作者:朱四倍)

新聞鏈接: 考古學依舊寂寞在曹操墓的喧囂中

  01月19日08:02 中國青年報 ,作者:陳方
  
  如果一定要將“曹操墓”的上演比作一場“秀”的話,這場“秀”的廣度和深度遠遠超過了那幾檔衛視高調舉辦的跨年演唱會。從2009年12月27日“曹操墓” 新聞發布開始,到2010年1月中旬連續兩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舉辦的公共考古論壇為止,“曹操墓”引發的爭議此起彼伏高潮不斷。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接受新華網獨家專訪,稱備受關注的安陽縣西高穴大墓現階段推斷墓主很大可能是曹操,但不是最終結論。發掘工作剛剛結束,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

  “沒有結論”的結論,或許才是一個真正相對權威的結論。

  回頭梳理這一場跨年度的全民爭執,“曹操墓”就像一針催化劑,一下子將寂寞的考古學催熟在熱鬧的塵世間:即便是缺乏考古專業訓練和文史知識積累的國民,也忍不住發表各式各樣的見解;百度里竟然也誕生了以“曹操墓”為主題的貼吧,帖子數量高達20多萬。這一群聲鼎沸的局面,顯然超出了一向寂寞的考古專家的慣性邏輯,當然這局面也沿襲了民眾“懷疑一切”的慣性思維,質疑的“外行話”也聲聲不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