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未來10年群體性事件成執政最大挑戰 | |
http://www.CRNTT.com 2010-01-26 09:56:55 |
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很多是目的不明確帶有起哄性質的 《瞭望東方周刊》:成立了培訓基地以後,培訓的內容和方式是什麼樣的? 竹立家:我們主要是通過案例教學,情景再現的方式進行技術細節的培訓。 培訓重點我個人認為應該是縣市級領導。過去我們也做過省部級領導的培訓,但是最接近矛盾核心的,還是縣市一級。 培訓對象大致也要分為三類人:决策層、執行層和政府新聞發言人。 對决策層,也就是政府一把手,培訓重點是從意識上樹立第一時間發布信息的觀念。 對執行層,像公安局、政府各部門、質監局、衛生部門、能源局等等,重點是要告訴他們,群體性事件爆發了,他們必須首先趕到現場進行協調指揮,不能等政府發話才到現場去。而且一些不相干的執行層面的官員不能輕易說話,更不能跟媒體和公眾亂說話。我們的地方政府,現在大部分都有新聞發言人,以後必須通過一個出口來公開事件的有關信息,就是通過新聞發言人。 而對於政府新聞官員的培訓,重點是如何及時發布事件信息、處理方法和處理程序。另外就是如何說話。很多時候,就是因為政府官員的一句話,讓事態變得更糟糕。 《瞭望東方周刊》:對於群體性事件的處理方法,是否西方有更先進的經驗? 竹立家:中國的群體性事件有自己的特殊性。首先是中國人的心理和西方人不一樣,中國人對政府有傳統的信任感和依賴感。 另外從中國傳統的文化心理來講,我們的人民格外重視社會公平,對任何的不公平都顯示出極大的憤怒,而西方文化心理相對要溫和自由一些,他們認為社會公平和自身能力相關,沒有不公平,只有沒能力。這就决定了我們的人民更加敏感易怒。 中國人的從眾心理也很强,而西方講究個性。所以西方的群眾遊行,價值理念很清楚, 中國的群體性事件,很多是目的不明確帶有起哄性質的。 所以各種因素决定了我們要總結自己的案例,不能照搬西方經驗。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在危機處理上,我們有沒有比較成功的案例? 竹立家:我認為汶川地震的處理很不錯。總的來說,不涉及利益問題的公共事件處理得比較好,涉及利益紛爭的,我沒有發現成功的案例。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對我們國家來說,完善政府危機處理能力的方向是什麼? 竹立家:危機分為兩種:一種是技術性危機,一種是經驗性危機。2004年出現SARS,屬于經驗性危機。因為我們沒有經驗,所以處理得不算很好。後來總結了一些教訓,在應對甲型流感的時候,我們就形成了一套應急預案,應對比較得體,所以甲型流感就成了一個技術性危機。 一個成熟的政府,應該有能力不斷通過危機處理的案例來總結經驗,以最快的速度把經驗性危機轉變成技術性危機。這也是我們國家危機處理的發展方向。(《瞭望東方周刊》記者米艾尼)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