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支離破碎的亞洲價值觀 | |
http://www.CRNTT.com 2010-03-28 09:54:15 |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亞洲價值觀”,背後都蘊含著強烈的“反西方”色彩,而這種對西方的反對,同時又強化的是權威政治的迷戀,對國家主義與家長制政治的“著魔”,前者導致了日本的軍國主義,後者則開啟了當代東亞威權政治之濫觴。 因此,所謂“亞洲價值”,我們或許要區隔開文化與政治。一方面,儒家文化強調社群的觀念也並非東亞文化所獨有,美國的鄉鎮社群自治傳統所蘊含的人情其實也可與儒家集體觀相得益彰,當代美國興起的“社群主義”思潮也其實證明,就算在美國,也有相當深厚的社群意識;從另一方面而言,西方民主政治儘管強調個人權利平等,但同樣還有一個社群自治的維度,例如從鄉鎮到州級政府的自治,這也可說明,所謂西方政治觀,也並不是像某些亞洲政治人物所講的只談個人,不談群體。 讓人感覺頗為詭異的是,當代中國所信奉其實並不如許多人所聲稱的“儒家價值”,更像是“個人至上主義”,追溯其原因,則是這30年的社會轉型過程破壞了傳統的各種共同體,如單位系統、宗族社會等等,大量人口進入城市,成為無所依歸,漂浮的原子化個體。如果今天誰還在鼓吹中國是一個“強調集體價值”的特殊文明,其弦外之音其實是在說,只有“國家價值”才是至高無上的,任何形式的宗族主義和地方主義都已被貶斥為落後觀念,國家扮演了唯一的“父權”形象,個人的生老病死、情愛恩怨,最終只能寄托在國家身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許多國人一提“國家”就情緒亢奮,仿佛乩童起乩,但是另一方面對家庭、社區又缺乏基本的認同與熱情,只能在周期性的愛國主義集體動員活動中展現他們那慷慨激昂的“力比多”。 在這樣的背景下,政府在國內與海外所精心打造的“儒家文明”形象,其實與傳統儒家的面目已經大相徑庭,一方面就如餘英時等學者所言,離開宗族社會的儒家文明本身已成孤魂野鬼;從另一方面而言,在傳統政治中,儒家思想始終是士大夫對皇權專制的一種觀念制約,這一點以宋代的“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尤為明顯。因此,“儒家文明”絕對不是“威權政治”的正當理由,相反,儒家一直致力於“馴服專制權力”,而不是鼓吹和縱容權力。 因此在今天談所謂的“亞洲價值”,要十分警惕那種將儒家文明與“威權政治”一鍋燴的作法,好像儒家就等同於現代威權政治,這樣的邏輯就好似把儒家視作民主之濫觴一樣粗暴。 相反,在今天的中國,過往鮮活的“儒家價值觀”正在急劇地淪落,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非常碎片化的文化符號,如“京劇”、“孔子學院”、“中餐”,更深層的一些儒家文明的正面價值,卻被棄之不理。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