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西門慶故里之爭是否突破道德底線

http://www.CRNTT.com   2010-05-05 10:28:42  


 
  一直以來這些喧囂的文化名人故里之爭,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多地方開始有了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的那種“文化自覺”了,有了文化的自我覺醒、自我反省與自我創建的意識了,而且是扛著文化保護等大旗在進行。但是,稍一觀察我們便可以發現,這些地方的舉動的本質,無非就是利用了遺留的甚至是莫須有的“文化資本”來進行“社會煉金術”,僅僅是在利益的驅動下的政治經濟學行為,而文化就在“沒文化”的狂歡中寂寞著。

  這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消費時代,一切東西幾乎都可以拿來消費,不管是文化、隱私還是公益慈善,在很多人眼裡,它們僅僅是進行社會煉金術的一些道具,然後換取自己的利益。這個過程正如著名文化理論大師布迪厄在《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中所談到:在文化生產的過程中,文化資本借助經濟資本得以轉換成文化商品,而在進入流通環節之後,文化資本又通過接受者的文化消費再次轉換成經濟資本的收益。而這種巨大的收益,正是各地奮不顧身地爭奪故里的最終目的。

  雖然當下社會這種文化商品化的狀態已經泛濫成災了,但是作為協調社會均衡發展的地方政府,也熱衷於專研此道,而罔顧這種做法的那些後遺症,真是令人失望。

  事已至此,還是讓我們好好體會布迪厄的警告吧:一方面必須注意到一個嚴酷的事實,這就是所有的資本形態最終都可以在經濟學中被簡化;另一方面又必須防止把其他資本形態統統簡化為經濟資本,進而忽視其他資本形態所產生的特殊功效。也就說,如果放任如此的社會煉金術盛行的話,那麼整個社會將會成為一個一切以利益為導向的功利化社會,最後,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利往的唯利是圖社會景象,也就真有可能噩夢般地成為現實了。(作者:張天潘)


新聞鏈接:爭搶“西門慶”勿以文化的名義 

《青年時報》5月5日

  野百合也有春天。據聞,著名的文學反派角色西門慶,正同時成為三個城市的旅遊形象代言人。山東省的陽穀縣、臨清縣和安徽省的黃山市正紛紛大手筆投資,努力打造“西門慶故里”。(5月4日《中國經濟周刊》)

  無論西門慶是否真有其人其事,在國人普遍的觀念中,“西門慶”不僅是個文學形象,也已固化為一個具有特殊含義的符號,是集淫棍、惡霸、奸商等於一身的典型惡人形象之一。將這樣的形象作為當地的旅遊賣點,且不管其實際效果如何,至少這是不夠體面不夠優雅的做法。

  明知不體面不優雅仍然斥以巨資,而且不惜與別的地方爭來搶去,對此等做法,筆者認為有一個很合適很現成的比喻:“叫春”。前不久,自稱“太寂寞”的江西省宜春市,推出了一句廣告語“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頓時名噪天下。三座城市冒著嘲諷譏笑爭搶“西門慶”,背後的盤算與宜春的“叫春”當屬殊途同歸、異旨同趣。一言以蔽之:即無論美名醜名,先出了名再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