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信用評級影響金融主權 中國要有裁判

http://www.CRNTT.com   2010-05-06 08:42:46  


  中評社北京5月6日訊/信用評級的主要功能是通過對信息的搜集、整合來對風險進行度量,從而減輕市場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其對資金的流向有一種導向作用。因此,在西方,信用評級機構有著市場的“看門人”和“守護者”的稱號。信用評級又以美國的信用評級市場最有代表性,其發展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也正是由於其對信用評級地位的深刻認識,近幾年來加大了對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滲透,在中國市場份額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搜狐網發表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文章指出,目前,中國的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尚處於初級階段,表現為市場規模小,評級標準不規範,人才短缺和技術的相對落後,在面對國外評級機構的挑戰時,有些力不從心。而作為“看門人”的信用評級機構,由於其服務特點,占據了整個金融市場的至高點,擁有著資金配置的話語權,加上信用評級本身又必然帶有著一定程度的主觀因素,故其自身的發展狀況與理念也必定會對一國的金融主權產生重要的影響。在中國信用評級市場被逐步控制的同時,中國金融主權所受到的挑戰也越發清晰地顯現。若再不予以關注,沒有了中國的金融裁判,那中國的金融實力會受到極大的挑戰。

一、信用評級關乎中國的金融主權

  文章分析,總的來說,信用評級對金融主權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國內金融市場定價的主導權

  金融市場的有效程度是資金配置效率與否的主要體現,其主要依賴於信息傳遞的速度與真實性。在現實的金融環境下,信息不對稱無論如何都廣泛存在,而信用評級機構也正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中介機構,其對市場主體進行信息搜集與評估,給出的信用評級就是對市場主體信息的綜合反映,作為金融裁判,其實質上間接起到配置市場資源的功能。企業的融資成本、投資者的投資決策等都離不開對風險的估量,而信用評級的實質是以自身的信譽和評級技術為企業作擔保,來降低投資風險,滿足企業融資的需要,為投資者提供投資方向,其最終的結果是,信用評級高的企業所獲得融資成本越低,融資更加容易,反之信用評級越低,融資成本越高,最終會影響企業價值,從而決定債券和股票等金融產品的價格。例如,中國商業銀行戰略投資者的引進其意圖是改善銀行內部的公司治理結構,但是由於被信用評級被故意的壓低,提高了融資成本,在首次公開募股的環節就讓外國機構得了個大西瓜。同時,信用評級不僅僅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同時也為企業的風險管理提供現實依托。金融市場的作用正是在於橫向的分散風險,而信用評級則是風險的指示標,標向的錯誤會擴大風險,美國的“次貸危機”可以說是最好的佐證。從微觀主體的這些行為擴展到宏觀,也就是金融產品的定價問題,信用等級的劃分相當於金融產品價格層次的劃分。一國缺少對於本國金融產品定價的主導權,不僅僅不利於本國市場主體的自身發展,即由於信用評級的錯估導致價值低估或高估而蒙受損失,從而制約了企業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更為重要的一點是不利於本國的金融市場健康成長,而信息傳遞效率的低下帶來的是市場畸形,所導致的資源的錯配對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信用評級對國內金融市場主導權的影響不僅僅是中國商業銀行價值低估所帶來的損失,同時定價主導權喪失所帶來的金融體系根基的薄弱更加需要引起重視。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就是,你踢球踢得再好,裁判不公正,你的戰鬥力也會大打折扣。

  2.國內監管的獨立性

  目前中國的金融監管借鑒信用評級的信息進行決策依然很少,但這並不意味著信用評級對中國的金融監管不會產生影響。一個發達的市場經濟是需要應付多變的市場環境,這也就需要監管對整個市場的發展方向及時規範與跟蹤。中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目前還不完善,層次較為單一,依靠監管機構自身依然能夠滿足市場的需要。但隨著中國金融市場的不斷改革,金融體系的逐步建立,需要對金融市場中所存在的風險進行及時的監管與信息披露,單純的依托監管機構本身的能力是很難去完全規範市場行為的。因此,監管機構自然而然會或多或少尋求信用評級的信息來對市場主體進行監管。同時,有不少規章制度也是依靠信用評級的結果來進行判定的,如貨幣市場基金不得投資於AAA級以下的企業債券等,而信用級別又是由信用評級機構給定的,從而其進一步會影響到監管機構的決策。獨立的監管是一國金融主權的內容之一,而鑒於信用評級對一國監管決策的影響,在信用評級受國外機構的影響下,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獨立性也會受到國外的制約。

  3.關係到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國家經濟的安全

  如果說金融市場是一國的晴雨表,那麼信用評級市場可以稱得上這只晴雨表上的刻度。刻度的大小反映著金融市場的冷暖程度。一國主權信用等級越高,表明該國經濟發展前景越好,能夠吸引更多的資本流入。而信用等級的調低則會導致資本的外流。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信用評級機構的“火上加油”的結果,由於信用評級的話語權掌握在美國評級機構手中,其事後對信用評級的驟然調低,進一步的惡化了危機的形勢,導致大量資本外流,使得危機國的整個金融系統受到了巨大的衝擊。最近的希臘危機也給予了我們很好的啟示,高盛動用力量使得信用評級機構降低了希臘主權風險評級,加深了希臘的財務危機,從而提高手中的信用違約掉期產品的價格,獲取更為豐厚的回報。這些無一不說明了信用評級機構在缺乏客觀評價尺度時對金融穩定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即使美國信用評級機構初始會比較客觀的對一國的主權信用等級進行評級,事實上其也不得不遵循一定的遊戲規則,哪怕是不完全的遵守,但最重要的並不在於信用評級機構初始給予的級別的高低,而是當一國經濟稍有風吹草動時,其過早的調低信用評級,或者一國經濟已經進入危機階段後而過晚的調低信用評級,這才是評級機構對一國金融環境的惡化時發揮推波助瀾作用的主要手段。其結果是引起大眾恐慌,導致資本的非理性的流動,不利於一國市場的穩定發展。所以,在信用評級的主導權掌握在依然帶有意識形態的它國的評級公司手中時,本身就是對金融市場穩定發展的一個潛在的不穩定因素。

  4.對人民幣國際化的挑戰

  中國經濟未來的不斷發展與壯大必然需要一種國際化貨幣的支撐,可以說人民幣國際化是將來的一種趨勢。然而,人民幣的國際化需要高度開放的金融市場以及浮動的匯率制度。在浮動匯率制度下,人民幣定價的高低取決於匯率市場的供需狀況,而這種供需的博弈又主要依賴於一國市場環境的好壞和微觀主體也即中國公司所能帶來的回報率,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也就是一國的金融市場的穩定與否和金融產品的價格。信用評級在影響二者的情況下,自然能夠對中國的人民幣匯率的走勢起著導向作用,使得中國未來在人民幣的定價中處於較為被動的地位。同時人民幣需要作為硬通貨就必須保持幣值的穩定,在受外國評級機構制約的情況下,為了維護幣值穩定,減少外部對貨幣價格的衝擊,也會加大中國貨幣政策調節的難度。

  可見,信用評級不僅僅是普通的服務機構,其占有著金融市場的制高點。中國應當從戰略的角度出發來審視中國目前的信用評級市場的狀況,因地適宜的採取相應的措施,培育中國自身的金融裁判,來維護金融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二、對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的建議

  1.解決中國信用評級公司的市場需求問題

  文章認為, 防止國外信用評級機構控制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的關鍵自然是本國信用評級公司的發展壯大。培育本國信用評級公司除了有利於金融主權的維護,還有一點就是國內的信用評級機構也更加了解國內的情況,能更為真實的反映中國的風險。當然學習外國經驗,如日本、印度、韓國、俄羅斯等通過制定相關的法律規章對外國評級公司的准入進行限制和雙評級等,從而來保護本國的信用評級公司,這些措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但是我們還需要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中國金融市場的建設中去。中國企業的走出去和人民幣的國際化都需要世界級的國內的評級機構合理的權益維護,僅僅局限於本國,依靠本國當局保護的信用評級市場是不完善的,中國的信用評級機構也很難走向國際市場。

  目前中國信用評級需求不足是限制中國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的主要因素,信用評級機構從而缺乏創新的動力,缺少競爭力。而債券市場是信用評級市場發展的基礎,穆迪的發展最早就來自於對鐵路債券的評級。但目前中國的狀況是,企業債、短期融資票據、政策性債券、中期票據等均由各個機構所分管,一方面行政管制較強,信用評級的作用難以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多頭監管帶來的標準的不一致使得信用評級難以把握,不利於評級標準的規範與一致,同時企業由於受到多頭監管,債券發行渠道的不暢,也會對信用評級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也使得債券市場的發展難以得到充分發揮,信用評級自然也就不能放開手腳。因此,若要提升中國評級機構的競爭力,首先就需要做大債券市場這塊蛋糕,一方面統一監管,另一方面逐步放開信用市場的管制,進一步促進利率的市場化,這樣能夠擴大信用評級的有效需求,保證中國的信用評級機構有著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其次,從目前的實際情況出發,給予國內評級機構適當的政策支持,雙評級,即信用評級至少需要兩家評級機構,同時至少一家是國內企業控制的評級機構,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其一有助於保護目前尚處於幼稚期的評級行業。其二,也會減少經濟上的爭端,同時還能夠提升中國信用評級機構的競爭意識。此外,培育市場主體良好的信用品德也是擴大需求的條件之一。

  一言以蔽之,只有金融市場的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才能使得中國的信用評級真正具有競爭力,使其更好的服務於國家金融經濟的發展。

  2.處理好監管與信用評級之間的關係

  信用評級在金融市場中的作用是解決信息不對稱,但前提是評級結果能夠真實有效的反映市場主體的狀況。次貸危機可以說是一場信用危機,信用評級機構在這場危機的爆發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由於其未對金融衍生品進行充分的風險評估,導致了整個市場的信息泛濫,為危機的爆發埋下了隱患。由此可見,信用評級機構的信息並不是十分有效的。中國目前信用評級市場雖然處於初級階段,但最為有利的因素在於中國能夠更為有效的塑造信用評級體系。次貸危機後,歐美紛紛表示加強信用評級的監管,並採取了相關的行動,究其原因在於信用評級已經在整個金融市場的運行中扮演著監管機構的信息庫的作用,美國許多監管機構的規章制度的都採用了商業性質的信用評級機構所提供的信用評級,使得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其來進行監管,這樣加大了市場的風險。發達的市場經濟需要市場本身的自律,監管機構借鑒信用評級的結果來解決市場的缺陷也是必要的,但其並不等於信用評級是監管本身的一部分,而應當是監管的內容。正如同裁判本身也需要遵循裁判規則一樣,我們不能說裁判裁決了,我們就完全以此為依據,而忽視其結果的真實性。此外,改善現行對信用評級的監管體制,統一監管,減少重複監管,提高監管效率,一方面能夠促進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能夠減少市場風險。

  3.制定國內的信用評級標準與加強信用評級認識

  信用評級的過程雖然帶有一定的數理模型,但仍不能擺脫主觀因素的影響。並且國外與國內環境的不一致性,信用評級指標不同,評級的結果會存在差異,投資者也不可能仔細閱讀信用評級的具體信息來比較各個機構的評級結果。因此制定一定的評級標準和規範是必要的,這才能夠更加有效的傳遞市場信息,真正的起到的警示作用,有助於減少信用評級市場自身對金融市場的衝擊,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同時,制定中國的“遊戲規則”也使得信用評級市場不會輕易受到外國機構的操縱。在對待國外信用評級的技術規範時既要積極吸取精華,同時也不可將其奉為圭臬,盲目的對待,應該對其實質有著清醒的認識,否則中國的金融主權是難以得到有效維護的。

  文章最後表示,總之,信用評級在一國金融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市場的完善,經濟的發展都需要金融系統的穩定,企業的發展和中國戰略的需要也都離不開人民幣的國際化的支持。可見,其在一定上充當著金融裁判的作用,缺乏公正的評判,不掌握信用評級的話語權,中國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是“踢不好的”。所以,提升信用評級在中國金融發展戰略中的地位是必然的,但同時也要結合中國國情。信用評級市場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中國對民族信用評級機構的扶持,也更加需要不斷的完善金融體系。在中國金融市場尚不發達的情況下,信用評級市場要與之協調發展,不可偏廢,同時也要明確信用評級市場的作用,最終提高評級行業的競爭力以維護中國合理的信用等級,保證金融主權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