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通脹還是通縮?這是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08:25:47  


  中評社北京6月8日訊/這一次,中國經濟真的到了一個十字路口。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長策智庫全球宏觀經濟政策特約研究員管清友文章稱,全球金融危機之後,中國政府迅速出台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挽狂瀾於既倒”;但進入2010年以後,事情正在起變化:

  從外部環境來看,通縮跡象似已出現。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歐元區經濟呈明顯收縮態勢,歐元對美元大幅貶值。歐元區通脹率在低位徘徊,一些國家甚至出現了負通脹率。長期看,歐元區必須進行痛苦的結構調整,壓縮債務和赤字,才能度過這一劫難。

  美國控制貨幣遠比中國做得更好。美國月度CPI增速目前呈下降趨勢。核心CPI則急劇下滑,美元流通速度明顯下降。

  儘管不能完全肯定,但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似已出現了通縮跡象。世界經濟即將進入“債權資產周期”:收縮的經濟環境和貨幣環境有利於債權人,不利於債務人,將出現國債牛市、資產熊市。

  文章分析,從國內環境來看,中國現在的經濟形勢可以歸結為“通脹隱憂下的經濟收縮”。看似矛盾,實則必然。

  為何有通脹隱憂?這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天量的貨幣供應,通脹是個貨幣現象,貨幣總要尋找一個出口;二是中國的貨幣泛濫與歐美不同,是在經濟刺激計劃的引導下,從銀行系統進入市場中。而歐美的情況則是,大量的流動性滯留在銀行系統,沒有進入市場;三是由於部分農產品出現短缺,物價上漲,加之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內煤電油氣價格皆有上升趨勢,因此,通脹恐不僅僅是隱憂,而且正在慢慢變為現實。

  又為何是經濟收縮呢?其因有三:

  第一,今年一季度以來,鑒於外部經濟形勢有所好轉,許多國家實行“退出”之策。中國政府亦進行微調,收緊貨幣和信貸。孰料恰好趕上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蔓延,內外壓力齊至,多重因素叠加。

  第二,出口難以再現昨日輝煌。金融危機之後,外部環境惡化,出口下滑。歐元對人民幣亦大幅貶值,中國對歐出口急劇下降。順差減少成為外匯占款減少的重要原因,國內貨幣環境進一步收縮。近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揚,已顯示出銀行間流動性緊張乃至短缺。表面是流動性過剩,實則流動性短缺,如同一個人吃得太多而無法消化。

  第三,房地產調控政策已經由初始的“遏制房價過快上漲”演變為全面打壓。這將影響房地產投資、保障性住房以及舊城改造等投資,未必能彌補商品房投資下降的缺口。政府再次出台“非公36條”,但短期內民間投資難以接續上政府主導投資的效力。近期看,投資下滑跡象明顯,消費增長亦不平穩而呈微幅下降趨勢。如果年末投資增速下滑至20%,則經濟增長危矣。

  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皆有熄火嫌疑,但目前尚無法預計到底會到何種程度。故在通脹背景下,還無法稱之為“滯脹”,但其形態與“滯脹”類似。中國正在為片面追求經濟增長而付出代價。如果處理不好,經濟極有可能“補跌”。

  文章表示,實踐證明,類似於2009年以貨幣推升的經濟增長不具備持續增長的動力。新的產業和經濟增長點也許容易尋到,難的是讓經濟具有自我調整能力和增長的原動力。

  也有可能出現的是,中國發生與歐美相同的情況:由於實體經濟投資缺乏吸引力,沒有好的投資領域,大量資金從房地產、股市和農產品市場撤出,貨幣回流到銀行系統。銀行也加強風險控制,再次出現“惜貸”景象,企業融資困難,則中國經濟陷入通縮的可能性也不是沒有。

  一旦預期發生變化,市場主體會選擇持幣觀望,奉行現金為王,人民幣流通速度將會大幅下降,通縮預期會自我實現。現在看來,通脹威脅事小,通縮威脅事大。這是一個方向性判斷,如果處理不好或判斷失誤,罹患“滯脹”或通縮病症,則需全面和強力的“大手術”方可挽回。

  文章指出,基本面如此,當務之急是要警惕發生外部衝擊的導火索。歐元走弱,美元走強,全球資金大有回流美國市場之勢。以往經驗告訴我們,美元升值往往引發國際資本回流,引發一些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動蕩。至今,未見有發展中國家出現問題。這一情況與常識不符。據說現在已有一些國際金融機構虎視眈眈地想要做空中國,對此不可不防。

  中期看,美元強勢或是中國經濟的巨大壓力。根據市場經驗,如果美元指數站穩90整數關口並維持其上,將意味著世界局勢的大反轉,全球通縮時代來臨,蕭條經濟學回歸。屆時,大宗商品價格將承受重壓,資源為王的理念要讓位於現金為王的理念;股市、樓市蕭條,國債市場火爆;資本大量回流美國,美元資產重新受到青睞,美國金融市場再次繁榮;礦產、資源和製造業主導的經濟模式讓位於基於知識和技術的新經濟模式,新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製造業國家將承受重壓。

  而這些場景對中國而言,是福,還是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