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少林寺:一座寺廟的現代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10-06-18 12:07:14  


 
  三聯生活周刊:這是一個接近實事求是的判斷了。

  葉小文:1982年的文件在當時是最解放思想的。連趙樸初都說,這是一個菩薩一般的文件。在這個文件指導下,對宗教開始大規模地“落實政策”。宗教在恢複性發展的階段,難免出現一些亂象。有些地方寺廟修得很快,宗教有點熱有點亂,信教群衆發展比較快,境外也要利用它滲透啊。對此,政府不能不管,於是1991年出台了加強對宗教事務管理的文件,這是必要的。但又有人認為,問題出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本身,還是不能有這種自由。無神論與有神論是對立的,不能“有神論有人傳,無神論無人講”……

  三聯生活周刊:這是不是仍是無神論的執政黨與有神論的群衆,在彼此關系上的搖擺?

  葉小文:在宗教問題上,常常容易出現搖擺,以一種傾向掩蓋或代替另一種傾向。我們絕不能把世界觀的不同看做是政治上的對立。李瑞環說過:我是堅定的無神論者,但我媽是信仰佛教的,我是他的兒子,這並不妨礙我熱愛我母親。我從天津調到北京,我媽天天祈禱,她說不是我在天津工作好,群衆推薦我黨中央要用我,說是她念經念的,我沒法也不能跟她吵架,就說是她念經念的。我出國好不容易回來了,她不說飛機好,她說她念經念的,“母在巢中盼子歸”,我不能給她潑冷水啊。把不同世界觀的對立看成是人和人的對立,這是不對的,我為什麼要和我媽對立?我永遠愛我的媽,但是她信她的教嘛,我不信嘛,我們永遠都是母子,要孝順她啊。從認識論的角度來思考這一問題,強調在社會主義社會信教群衆和不信教群衆在世界觀上的分歧是次要的,他們在經濟、政治利益上的一致性才是更重要的。我們與他們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三聯生活周刊:是不是有了這些在認識論上的進步,特別是在實踐中正確指導宗教工作的需要,所以2001年中央召開了宗教工作會議,在政治上、理論上破解“社會主義與宗教”這一難題的可能?

  葉小文:2001年,中央召開建黨以來第一次專門研究宗教工作的會議,總書記江澤民同志做了系統深刻的重要講話。這篇講話以《論宗教問題》為題,收入了《江澤民文選》。我學習這篇講話,認為要把握宗教問題的三性:根本是長期性,關鍵是群衆性,特殊的複雜性。這三條,應該作為我們看待宗教問題的基本點。為什麼強調“根本是長期性”呢?宗教有它的自然、社會、心理以及認識論根源;講群衆性比較簡單,群衆性就是人多;至於說特殊的複雜性,那是因為宗教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族等要素相互交織。

  三聯生活周刊:我們看了一些材料後發現,上世紀90年代末,整個社會富裕到了一定程度,對文化和精神需求有一定的提高。精神需求裡的一部分,包括宗教信仰這部分。這個需求的供給沒有滿足,形成了落差。這個落差也是富裕之後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

  葉小文:確切地說,是整個價值的多元化。因為原來意識形態管理得很嚴,現在奔富了,大家的思想也就解放了,社會中各個方面都“向錢看”,算GDP,所以信仰缺失、信仰危機的問題突出起來了。原來不管窮不窮,還是要學雷鋒,現在怎麼可能呢?現在一個是價值的多元化,另一個就是信仰的空虛錯亂,再加上你說的大家追求幸福的強烈要求。信仰的需求,人的尊嚴的需求,這些東西在過去,是可以管住的。現在強烈的需求壓不住,總要有個寄托和信仰,人要一點敬畏都沒有,只是向錢看,這很可怕的,宗教就乘虛而入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