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廣西“貧民區”的無政府生存

http://www.CRNTT.com   2010-06-24 06:39:16  


 
農業稅廢除後的“失控”

  “在80年代初,邊境省份有個地方,聚集了全國各地的流民,他們在那里形成了黑戶口,當時他們成為流民的原因是剛剛開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各地查得都很嚴,農村的懲罰措施也很多,所以有的農民就跑到‘三不管’地區去生活。”

  白益華說,當時還沒有農民進城務工的概念,所以農民的流動一般只有三個因素:經濟原因、計劃生育、刑事犯罪。

  “當時各地農民也比較有同情心,一般只要你不破壞我的東西,我都讓你住讓你吃,只要當地村幹部同意就成了,不需要登記什麼的,住的時間長了,外來人就被當成了本地人。”白益華說,他本人的老家是陝西農村,他們村里這樣的外來人員很多。但是,這在當時既不符合法律規定,也不是國家提倡的。實行“大包幹”後,有很多農民又回到了原來的村子。

  “農民的大規模流動,恐怕還是從第一代‘農民工’的出現才真正開始。”改革開放後,尤其是80年代中後期,外資和集體企業慢慢出現,到城里打工的農民工越來越多。青壯年大多到東南沿海一帶打工,老人、孩子留守在村里。

  在這個時候,村里和這些農民的關系是管他們要糧食。不種地的也要交農業稅,村里的財政也是從這裡抽取。在這個階段,農民已不再依附土地,他們跟村里的關系開始變得不像過去那麼緊密。

  2005年廢除了農業稅,情況再一次發生變化。因為與村里已經沒有任何經濟聯系,村里的財政也不再來自農民,所以村民委員會的主要職能就轉為服務,主要是社會治安、計劃生育、社會管理等。

  相應的,鄉政府的職能也發生了轉變,更重視本地區的市政規劃、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

  當前,還有一些村子,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各種同新形勢不相適應的問題。“有些農村基層組織領導班子整體能力不強,不少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無力為農民提供必要的服務,缺乏凝聚群衆的物質基礎。還有一部分基層組織軟弱渙散,有的甚至處於癱瘓狀態。”對這種情況,湯晉蘇表示,一定要發展農村經濟,搞好服務和管理,從根本上把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好。

  “對於本地經濟不發達,又大量輸出勞動力的村子來說,對流出去的農民,村幹部幾乎是沒有辦法控制和管理的,這就是現在的實際情況。”白益華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