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換個視角讀《孫子兵法》

http://www.CRNTT.com   2010-08-04 13:42:53  


 
四、善

  在《孫子兵法》中,出現頻率僅次於“知”字的,就是“善”字,共出現了33次之多。可以說,用兵求“善”,是孫子獨樹一幟的戰略思想。

  善,從字面意義上有美好、盡善盡美的意思;還有擅長、在某些地方有優勢的意思。我想《孫子兵法》中的“善”字有兩層含義。

  第一,“擅長”或“善於”的意思。

  孫子在表示會打仗、善於指揮作戰的時候,通常用的是“善戰者”或“善用兵者”。比如:孫子在《形篇》中第一句話就說:“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過去會指揮作戰的人,總是首先創造自己不可戰勝的條件,然後等待可以戰勝敵人的機會。

  他在《勢篇》中說:“故善戰者,求之於勢,不責於人,故能擇人而任勢。”意思是說:善於指揮作戰的將領追求的是如何形成有利的作戰態勢,而不是去苛求士兵。行軍打仗不是靠人,而是靠營造有利的作戰態勢。

  在這里,孫子所說的能征善戰的名將通常要“擇人而任勢”,即不靠人,而靠勢。當然,孫子並不是真的認為人並不重要,恰恰相反,在孫子軍事思想中,人才觀是其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即便是作戰態勢,也是由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營造。但是,盡管每個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也知道“人盡其才”的道理,卻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充分地把部屬的智慧與才能發揮出來。這里面原因很多。比如:有才能的人,一般都有個性,甚至是缺點,容易讓人挑剔或生厭。所以,想用人才的人,要有“容人之量”。有才能的人,一般都具有“平時看不見,偶爾露崢嶸”的特點,在平常時期,容易讓人忽視。所以,想用人才的人,要有“蓄才之能”。就是說,平時匯集一滴水,難時還你太平洋。

  第二,孫子的“善”字,也有美好、完美之意。

  孫子在兵法里,喜歡用“非善之善者也”。其實,這是反話正說,以此表達他追求真正完美軍事指揮官的價值觀。

  孫子的思想非常深刻。他在談到什麼樣的名將才是真正會打仗的人的時候,用了一個比喻:“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形篇》)意思是說:舉起秋毫之重的東西,算不得力量大,能看見日月的人算不得是眼亮,能聽到雷聲的人算不了耳朵好使,實在是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孫子非常幽默,他在這里用非常形象的這三個比喻,來說明他的觀點:“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形篇》)說那些能預見勝利但沒有超過大家的見識的人,不能算是會打仗的人;那些打了勝仗而天下人稱贊的將軍,也算不得最好的將軍。

  分析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而是要真正洞察到藏在表面現象里面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算是一個智者。正如毛澤東講的:我們看事物要看本質,必須有“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製作工夫”。

  毛澤東說這番話是在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在民族危亡之時,毛澤東為什麼要寫《實踐論》這種哲學著作?用他自己的話來講,就是要培養深刻了解戰爭規律的人,而不是僅僅培養會打幾場勝仗的人。而只有這樣的名將才是真正的會打仗的人!

  這就叫:能舉起毫毛,不能算為力量大的人。能看見日月,不能算視力好。能聽到雷聲,不能說是聽覺敏銳。

  孫子與毛澤東的軍事觀點真是異曲同工。

  作者馬駿,軍事歷史學家、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法學博士,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人。他研究《孫子兵法》二十年,從一個全新視角解讀“兵學聖典”,富有啓示性。

(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 本文根據馬駿在常州龍城講壇錄音整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