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一代宗師 與豬為鄰

http://www.CRNTT.com   2010-08-01 10:53:18  


1998年,曾經師從於張季鸞的王俊春前來墓前祭拜。張季鸞新聞研究會供圖
1999年,張季鸞墓重修完成。前排左一為邢炳年,左四為李賦英。張季鸞新聞研究會供圖
 
  一把茶壺、一副麻將、一只煙鬥,這是這個陵墓保存下來的全部東西 

  那些樹木本來是有機會長成森林的。陵園建成之初,曾經有一個連的隊伍駐扎在這裡,專門為張季鸞守墓,據說,當時“摘片葉子都會被抓起來”。 

  不過,沒過幾年,這些國民黨的軍隊隨著戰事吃緊,不知所蹤。這個龐大的陵園從此沒了人看守。 

  解放後,特別是接踵而至的“大躍進”,為配合大煉鋼鐵,周圍幾個人民公社爭先恐後地派人趕來這裡。很快,陵園院墻內外的洋槐、白楊,還有墳前的秦嶺鬆,都被幹勁高昂的人們爭搶著砍倒,送入土法煉鋼的爐子裡。 

  時代變了。《大公報》各大版面紛紛改組,新聞界與它的過去進行了決裂。當地村民從這時候開始,模模糊糊地聽說,張季鸞“其實是國民黨的人”。 

  在幾十公裡外的西安城裡,張家的後人此時已無暇顧及這些了。張季鸞的外甥女李賦英記得,從很小的時候起,每年清明節,母親都會帶著自己去給舅舅掃墓。但等到幾年後慢慢懂事了,她才看明白陵園裡那些“多得不得了”的石碑上面刻著的名字:胡宗南、林森、蔣介石…… 

  “糟糕了,這些都是敵人啊!”李賦英暗自驚道。 

  這位61歲的老人已經記不清楚,從哪一年開始,她和母親就再也不能去祭拜舅舅了。在隨後的漫長運動中,所有石碑上刻著的“敵人”的名字,都被人們一點一點砸掉。直至“文革”開始後,這些用江南運來的石材刻成的石碑,連同墓基上砌的石條、青磚,都被徹底“砸成了蛋蛋”,成為村民們用來蓋房子的邊角碎料。 

  最後,在“破四舊”的運動中,一輛屬於生產隊的拖拉機從墳頂推過,將半個土包夷為平地。整個陵園瞬間變成了莊稼地,並且按照地界,被分成兩半,劃撥給了兩個不同的村子。 

  在一片混亂中,村民們突然發現,不知什麼時候,張季鸞的墓地已經被人挖開了。打開的墓地好像一套“院子房”,裡頭有一間廳堂、兩間小室,裡面的陳設只餘下一張石幾,一把茶壺、一副麻將、一只煙鬥,散落在上面。這便是這個龐大的陵墓保存下來的全部葬品。 

  之後的幾十年裡,張季鸞的墓帶著赤裸裸的裂痕,躺在這片淩亂的莊稼地裡。即使是“文革”結束後,也沒有人想要重新修整一下這個這只剩下半個土包的陵墓。村裡的老人們偶爾會在茶餘飯後的聊天中猜測,到底是誰挖開了那片墓地。而對於那些年輕人來說,“張季鸞”已經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名字了。 

  1994年,一名當地的記者尋訪到這裡,面對墓地慘狀大為震驚。他在隨後的報道中寫道:“一代報人張季鸞墓,早已淪為荒郊野冢,無任何標識,人跡罕至。 

  一(扌+不)殘土,面對著暮春寂寞的陽光,不堪憑吊。” 

  在那場“極盡哀榮”的公葬過去40年之後,這個曾經的“報人”,就這樣靜悄悄地被世人忘記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