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舟曲之殤的背後

http://www.CRNTT.com   2010-08-12 09:32:01  


泥石流漫過舟曲村莊城鎮後的場景(8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王鵬攝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訊/“我們看到,從‘隴上小江南’到泥石流多發區,舟曲縣只用了短短半個世紀。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削減。”而“這是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第一財經日報》今天登載劉勝軍的文章“舟曲之殤的背後”,詳細內容如下:

  一場泥石流給舟曲縣帶來了災難性打擊。面對災難,甘肅省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強調,舟曲之難主要源於“5.12”汶川大地震致使山體鬆垮,以及半年多長期乾旱後的瞬間性強降暴雨。

  筆者認為,這固然是客觀誘因,但長期以來的“環境破壞型”發展模式種下的惡果,也是原因之一,我們也不能回避。面對大自然的報復,我們唯有反躬自省,才能避免更多更大的悲劇發生。

  我們看到,從“隴上小江南”到泥石流多發區,舟曲縣只用了短短半個世紀。據統計,從1952年8月舟曲林業局成立到1990年,累計采伐森林189.75萬畝,全縣森林面積每年以10萬立方米的速度削減。

  這是整個中國的一個縮影。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保持9%以上的平均增速,支撐這一奇跡的是生產要素投入數量的增長而非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其實,在經濟起飛的初期階段,低效率的粗放式發展有其必然性。其一,高素質的人才缺乏,企業管理水平不高,只好主要依賴低成本的競爭優勢(310368,基金吧),而這一低成本又主要來自扭曲的匯率、利率或勞動力、環境等資源價格。其二,經濟騰飛初期,公眾環保觀念滯後,對物質文明享受的渴求遠遠壓倒了社會責任和對子孫後代的責任擔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