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巴德翰:中國與印度的痛處

http://www.CRNTT.com   2010-11-26 12:08:03  


 
  而且,與普遍的看法相反,在過去30年里,中國國內貧困人口數量的急速下降並不是由於融入了全球經濟,而是由諸如農業部門(大量的貧困人口都處在這一領域)的發展等國內因素所導致的。而這些因素的出現則主要歸結於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早期對農業生產組織形式和耕地平均分配的改革。

  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出口擴張無疑讓許多中國人擺脫了貧困。不過以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出口為主的印度卻沒有那麼幸運了。毫無疑問,經濟改革使印度的企業部門生機勃勃,更具競爭力,但(無論是公共的或私人的)企業部門僅僅是印度經濟的一小部分。事實上,92%的勞動力都在非正式部門就業。

  印度的貧困狀況的確有了明顯下降,但還沒達到大規模下降的程度。從貧困的非收入指標來看——比如說,兒童死亡率,營養不良以及輟學等等——印度的表現就非常差(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撒哈拉以南非洲還要糟糕)。

  在財經媒體眼中,即便中印兩國在私有化,財產權,放鬆管制以及縈繞不去的官僚僵化等問題上都偏離了正統的經濟理論,但這些都未能妨礙它們成為市場化改革和全球化的典範。根據美國傳統基金會權威發布的經濟自由度指數,中國和印度都應被歸為“較不自由”的一類。2008年,在157個國家中,中國和印度分別排在126和115位。

  雖然這兩個國家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抑制了它們的創新能力和企業發展,但我們也不應抹殺了那段時期的積極一面。比如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政策給教育和醫療衛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實現了農村電氣化,構建了由平均地權支撐的社會安全網絡,下放給地方發展經濟的權力,以及鼓勵婦女積極參加工作,因此也為後來的高速增長提供了強大的基礎。而政府在科技發展中擔任主要角色的累積效應則是這兩國的另一個主要社會主義遺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