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多方攜手方能化解全球糧食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1-01-13 09:12:27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訊/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蘋什麼”等一連串與物價上漲相關的流行語,給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值得慶幸的是,無論是大蒜、綠豆還是蘋果,雖與民眾日常生活有一定關聯,但都不是主要糧食產品,2010年年底,儘管中國月度CPI增幅已超過5%,但大米和小麥價格漲幅並不顯著。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宏觀經濟分析師劉濤文章稱,但在全球範圍內,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2010年12月國際糧食價格創出了歷史新高,已超過2007~2008年糧食危機時的水平。糧農組織近日發出警告,認為世界面臨一場新的“糧價衝擊”,如果主要農作物產量不增加,2011年糧價還將進一步上漲。

  比較兩次危機,唯一有所不同的或許是,2007~2008年危機是從亞洲的“大米危機”蔓延開去的;2010~2011年危機則首先表現為“小麥危機”:2010年5~11月國際小麥價格已上漲近90%,而米價目前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定。但根據經濟學常識不難預見,由於各種主要糧食之間存在較強替代性,小麥價格上漲引發大米、玉米等價格上漲只是遲早的事。

  對此,西方媒體又在老調重彈,將過去10年糧食價格的不斷上漲,歸咎於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旺盛需求,特別是“食譜中的肉禽類增加導致糧食消耗上升”。這顯然是不值一駁的無稽之談。

  另一個屢被提及的原因是“氣候變暖”。表面上看,2010~2011年全球糧價上漲,的確可歸咎於一系列偶發性自然災害引起的糧食供給趨緊,如2010年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等歐洲和中亞糧倉因乾旱導致的小麥減產。但氣候只是左右糧食生產的諸多因素之一。2010年,中國南北各地同樣遭受了一系列天災,但中國糧食總產量卻增長了3%。

  文章指出,時隔僅僅2年,全球高糧價便卷土重來,顯然已具備了某種周期性,甚至比全球經濟周期表現得更為頻繁。這不能不讓人思索其背後隱藏的深層次原因,那就是:隨著氣候變化加劇、人口規模增長、耕地面積減少、水土流失加劇以及淡水資源日趨緊張,近年來全球糧食的供求格局正處於一個微妙的、堪稱“鋒刃上的平衡”,糧食供給所預留出的空間極其有限,一有風吹草動就很容易放大供給的不足。這些擾動因素包括經濟增長過熱、投機、自然災害等,甚至某一個並非關鍵的糧食出口國的臨時政策也會引發席捲全球的“蝴蝶效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