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加快中高級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改革進程

http://www.CRNTT.com   2011-01-28 08:55:55  


  中評社北京1月28日訊/“十二五”規劃的主線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國經濟時報發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文章表示,理解這個問題,需要對今後較長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條件和環境可能出現的重大變化作深入分析,具體地說,在“十二五”及以後一個時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可能面臨三方面的重要挑戰:

  一是在“十二五”末期,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平台可能下一個台階,由前些年的10%左右降低到7%左右,進入一個次高或中速增長期。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已經超過30年。從國際經驗看,一個經濟體高速增長持續超過20年的較多,超過30年的很少,大國中尚無先例。在我們近期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二戰以後高速增長的典型國家日本、韓國和德國等,都是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或略多一點的水平時,工業占GDP的比重、投資率和經濟增長率開始明顯降低,進入一個較低的增長平台。人均用電量、鋼材累計消耗量、汽車擁有率等實物量指標也在同一區間達到大體相同的增長水平。按照同一口徑計算,2010年中國的人均GDP將超過8000美元。如果今後3—5年保持9%左右的增長率,中國人均GDP將進入上述速度下降的敏感區。對國內不同地區增長潛力的測算也大體支持上述判斷。現階段中國經濟總體上還是一種“速度效益型”的增長模式,即速度與效益同向變化。在過去兩年應對危機的過程中,增長速度降低、企業收益和財政收入下滑,增長速度回升、企業收益和財政收入顯著好轉的事實,也清楚地證實了這一點。其原因是速度提高相應地擴大需求和生產規模,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增長速度平台下移帶來的挑戰是,如果企業盈利模式和整個經濟增長模式沒有擺脫對規模擴張的依賴,企業經營和財政收入狀況將可能陷入困境,並對就業、金融等形成嚴重衝擊。

  二是要素成本上升,迫切要求增長動力由低成本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針對“招工難”、“加薪潮”等現象,前一個時期展開了對“劉易斯拐點”是否到來的討論。日益增多的事實表明,中國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的供求關係正在發生全局性、趨勢性的變化,而不僅僅是結構性、階段性的變化。由此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關健是把以往因體制缺陷而低估或外在化的資源成本和環境成本內在化於企業,這樣也會增加企業成本。伴隨著這些變化,過去長期依賴的要素低成本優勢正在削弱。在要素成本上升的同時,勞動生產率能否相應提高就成為突出問題。根本途徑是加快向創新驅動的轉變,但成功實現這一轉變的前景並不明朗。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