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在經濟轉型中尊重貨幣發行理性

http://www.CRNTT.com   2011-04-08 08:21:54  


 
  文章認為,貨幣供應量暴增之後的堆積效應依然只是表象,深層次的原因則是既有經濟增長方式和財富觀念扭曲對信貸饑渴引致的貨幣發行跟隨效應。

  1995年以來,中國形成了出口導向、被動超發貨幣的經濟模式。而這種經濟模式的負面結果之一便是通脹。而耐人尋味的是,1995年,中央在制定“九五”計劃時就要求實現增長方式的根本轉變;2005年制定“十一五”規劃時,又再次提出要把轉變增長方式作為今後五年的經濟工作的重心內容;2007年的十七大重申必須實現經濟發展模式的三個轉變;但2008年的那場全球性經濟、金融危機似乎打亂了中國經濟轉型的戰略部署。誰都知道,中央政府在2008年11月出台的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在保增長、促發展的層面上是成功的,其在應對經濟危機的政策史上也將有其歷史地位。只不過現在回過頭來檢討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兩年來的得失,我們既要看到政策執行的積極效應,卻也不能忽視業已出現的負面影響。

  從經濟政策背後的經濟學含義來看,中國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並沒有超越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凱恩斯主義政策框架,應急性色彩著實較為濃厚;而美、歐由於金融業受傷較深導致復甦之路儘管道阻且長,但其通過修復金融業的融資功能進而提升內生性復甦能力的路徑,其在復甦的可持續以及減少負面影響方面的努力無疑值得中國借鑒。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復甦是以耽擱經濟轉型時機為代價的,同時還得承擔寬鬆貨幣政策引致的通脹風險,總體而言是內含經濟波動乃至反覆的次優復甦。事實上,一攬子經濟刺激計劃執行之後的宏觀經濟政策並不能有效治理產能過剩問題並適度管控通脹預期,如果不是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管理層有意識地收緊信貸流動性,並且貨幣政策在2010年下半年全面轉向,則今年面臨的問題恐怕還要嚴重。

  文章稱,宏觀調控作為世界級命題,始終在折磨著無數中外財經高官和經濟學家們的神經。但對於中國經濟學界和決策智囊來說,或許還有一個切實難題:現有理論儲備以及政策建議水平明顯落後於現實需求。筆者以為,這也可能是今年以來政府在複雜國內外經濟形勢下駕馭宏觀經濟過程中,調控難度與壓力較以往明顯增加的原因之一。對中國這樣一個經濟結構異常複雜且適應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配套機制尚不健全的巨型經濟體來說,有效解決長期積累的矛盾,早日建立一個能使經濟保持持續活力的增長機制,比任何其他國家都顯得迫切。否則,在經濟困難時期簡單高舉凱恩斯主義大旗儘管可以對經濟“熱啟動”,但肯定會使業已失衡的經濟平添更大的轉型成本。

  文章指出,決策的前瞻性是極為重要的。在天量信貸投放結構不合理的情況下,繼續執行適度寬鬆貨幣政策可能導致經濟失衡加劇、資產價格泡沫膨脹以及令人擔憂的通脹可能再度抬頭。但是,在全球經濟復甦仍有可能出現反覆且國內經濟復甦的內生性不明顯的情況下,既有貨幣政策一時間實在也難“功成身退”。而在具體政策執行過程中,各地、各市場主體又是不同程度地偏離了中央的政策初衷,不能不說,這也使得今天的貨幣政策轉換面臨更大的成本。

  轉型不可再耽擱。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尊重貨幣發行理性,則是控制通脹的治本之策。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