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越南對華愛恨交織?

http://www.CRNTT.com   2011-06-27 14:09:32  


 
越南對中國“愛、恨、怕、要”

  2006年5月5日,越南教育部簽發的《普及中學漢語課程的決定》稱:“漢語和中國文化與越南語和越南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關係。正因如此,早在越南民主共和國初期,教育系統就普及教學漢語,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漢語基本知識和中國文化。”

  中越兩國文化、傳統、制度上的高度接近,以及隨處可見的漢字,令來到越南的中國人頗有親近之感。這也令兩國民間交往非常順暢。阮英俊向本刊記者介紹,他的父母學生時代的外語是漢語,但在1979年中越戰爭爆發後,全國禁止再學習漢語。

  等到他讀中學時代,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已經恢復:歷史課上會介紹中國文化傳統,而越南語文課則有李白等人的中國古代詩歌。這些詩歌被用越南文逐字翻譯並保持句子長短的對稱。不過對於學生來說,翻譯後的詩歌很難理解。每篇詩歌後面必須加以注釋,解釋詩歌的含意。

  此前的2004年9月初,以越南著名法學家、河內國家大學法律系教授範維義為首的十多位學者聯名向越南教育部上書,建議從2005年起在全國小學和中學實行必修漢語的制度,並建議教育部制定教育大綱,規定學生於小學中學畢業時必須達到的漢語程度標準。

  但中國人對兩國文化上接近性的過度強調,卻容易引起越南人的反感和警惕。“我知道歷史上或許兩國真的有可能變成了一個國家。但那都是過去的事情了。我們有自己的制度、文化、朝代,中國人卻常常非要強調過去如何幫助過我們。”阮英俊稱。

  阮輝貴聲明中的重要一點就是,對《環球時報》“越南文化和中國文化同源”提法的反駁。“‘同源’的意思是從根源相同。由此可以推理出越南文化是從中國文化中出來的……這是對歷史的歪曲和對民族的冒犯。我和各越南學者從來沒在中越文化關係中用過‘同源’一詞。”

  易文則認為,中越多年來的愛恨情仇交織,現在越南人對中國“愛、恨、怕、要(需要)”,他們承認中國幫助過越南,但更認為中國幫助越南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何況,在“小兄弟”心目中,來自一貫幫助自己的“大哥”的“傷害”(特別從日內瓦會議開始)要比來自本來就敵對的國家的要大得多,在心理上更加不能接受。

  1954年日內瓦會議上,中國勸說剛剛在奠邊府擊潰法國軍隊、士氣正旺、準備一舉統一全國的北越政權,暫時放棄南北統一,接受兩個越南的劃分。這一分裂局面隨後導致長達十多年的越南戰爭等一系列戰爭的爆發。1979年爆發的中越戰爭令不信任再一次加劇。戰爭爆發30年之後,《鳳凰周刊》記者赴越南採訪期間所雇請翻譯曾被提醒,小心記者是“特務”。

  不過,民間的交往還是令歷史上的不信任被大大地稀釋。如今擔任中資企業越南銷售經理的阮英俊稱,南海爭端等政治上的問題對生意幾乎沒有影響,民間也沒有針對中國的明顯情緒或是抵制。

  永孚曾在文章中分析,越南民眾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態度最激烈的是海外越南人,不但要“兩沙”的主權,更要整個南海的主權,此外他們還希望推翻越南現政權。態度最容易被調動和激化的是一些越南青年。態度最敏感的是越南中北部的漁民,兩國海洋主權的爭端對他們影響最直接。態度相對深沉和溫和的是越南北方的一些民眾,他們是兩國關係正常化和經貿日益頻繁的直接得益者。他們最不希望兩國爭端朝惡化的方向發展,很希望兩國政府能坐下來早日談出個結果。

  對於阮英俊來說,他遇到最頭疼的問題並非領土爭端,而是越南人對中國商品的普遍不信任。中國貨曾經在越南廣受歡迎,但越南人很快發現中國貨外形好看卻不耐用。日韓產品質量更加可靠。中國商品的口碑也一度持續下滑。

  眾多中國企業蜂擁而入之後,激烈的內部競爭,以及在行賄方面與越南的高度契合,也令其形象和市場占有率受損。除此之外,對中國假貨的恐懼也有蔓延跡象。2011年3月底,阮英俊在越南人中聽說了關於中國造假的最新傳聞:假大米和假雞蛋。

  據介紹,食品行業中國人很難立足。越南人不但不敢給孩子們喝中國牛奶,就連印著漢字的糖果,許多家長都不敢給孩子吃。這對喜歡在商品上印刷漢字的胡志明市華僑生產的糖果也產生了影響。

  阮英俊的公司銷售中國的藥品,這在越南同樣不被信任。整個春節前後,阮英俊都在越南周邊國家穿梭飛行,中國公司不得不試圖開發周邊其他國家市場作為後備。

  好在中國商品的質量總算是越來越好了,在越南的口碑也已經從最低點往上反彈。不過,在阮英俊看來,要想真正重新被越南人信任,至少還需要5-10年。

  (來源:南海網 原題:媒體稱越南對華愛恨交織)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